第188章 孩子果然长大了,都不……(第2/3页)
话音刚落,便听闻一阵锣鼓喧天,门房小厮激动地喊道:“报喜的公差上门了!”
二人精神一振,毕竟甜水胡同只有平安一个考生。
但听公差一路进门,一路唱喜:“捷报贵府陈老爷讳平安,高中北直隶乡试第十六名,京报连登黄甲!”
全家沸腾了。
接着还有二报、三报。
看热闹的街坊邻居越聚越多,顷刻间把甜水胡同堵了个水泄不通,贺喜声不绝盈耳。
陈家父子一边打赏官差,一边道谢高邻,忙得晕头转向,笑得脸皮发僵,平安本人被堵在胡同外半天进不去家门。
接连三天,贺喜的亲朋同僚不断,酒楼席面流水般地送进来,贺礼堆了两间屋子。
凌瑞小师兄早就收到平安的信,得知他今年要下场,特意在放榜前后赶回京城,先去翰林院销假,再到陈家帮忙。
陈琰第一时间去给沈廷鹤报喜,沈老师激动得胡子都有些发颤,原地踱了几步道:“还是时间紧了些,倘若再学个两三年,北直隶解元非我平安莫属!”
觉得儿子超棒的陈琰听了这话,都不禁有些脸红,解元是那么容易考得吗?他可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熬过了疾风暴雨般的洗礼,才勉强考中的……
沈廷鹤却不管这些,对管家道,掌厨的张婆子、并厨下帮过忙的下人通通有赏,领三月双俸。
陈琰:???
他觉得老师需要一个人静一静,便告辞离开沈宅,去郭家给恩师报喜。
郭恒听到平安的名次,板着脸道:“差强人意吧。”
也就还行。
陈琰笑着应是,还是郭老师正常些。
却见郭恒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匣:“淘了个小东西,你带给他。”
陈琰打开木匣,竟是一座西洋自鸣钟,表盘被分成十二格,四角点缀着花卉珐琅,钟顶的孔洞里站着一只布谷鸟。自鸣钟内含机关,可以按时报时,每间隔半个时辰,顶部的小鸟就会张嘴摆尾,发出“布谷”的叫声,精妙绝伦。
“您把这个叫做小东西?”陈琰唏嘘道:“这奖励也太重了。”
郭恒干咳一声,解释道:“读书作文可以用以计时,是敦促加勉之意,不是奖励。”
不是的不是的。
陈琰只好替平安收下了。
心里暗叹,老师也太惯着孩子了。他几乎可以想象,这东西交到平安手里,须臾间就会变成一堆零件儿。
谁知平安看到自鸣钟后虽然高兴,但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拆解开来看看其中的缘由,反而小心翼翼地摆在了东厢房的书案上。
陈琰一瞬间有些怅然若失,孩子果然长大了,都不拆家了……
……
听说今年在京高官的子弟就中了两个,一个是平安,北直隶乡试第十六名,另一个是徐锡亮,漳州乡试第八十一名。
中举是天大的喜事,这意味着有了功名,可以候补官员,从一介白衣跻身士大夫之列,因此这两家着实热闹了几天。
皇帝的身体日渐好转,但麻烦缠身。
平安的乡试成绩引得礼科言官的不满,科举是朝廷的抡才大典,每一条规矩都不是平白产生的,而陛下身为一国之君,带头破坏考场纪律,放已经出场的陈平安再次回到考场中,有舞弊之嫌,对其他考生不公。
言官们纷纷上书,言辞恳切,希望取消陈平安的举人身份,以示公正。
太子起先还很耐心的解释,陈平安离开贡院时已经考完第一场交卷了,第二场试题还未发放,何来舞弊之说?
但后来发现他们压根不在意平安是否真的舞弊,纯属是得理不饶人。便将这些奏疏统统留中,同徐阁老打了个招呼,请他约束一下这些言官的行为,让他们做点对朝廷有益的事。
其实这点小麻烦,以前吕阁老在时,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根本闹不到御前。
徐阁老反替言官说话,认为科道谏议政务疏失,乃是职责所在,请太子殿下切勿因小失大,为全私谊而阻塞言路。
由舞弊嫌疑上升到考试公正性,再上升到保护言路的重要性,太子首次直观的理解了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有多可怕。
太子不禁有些恼火:“什么叫全私宜?你还想指控本宫操纵乡试不成?”
徐谟见太子发怒,忙解释道:“臣绝无此意,绝无此意。”
“若不是为了进宫劝陛下手术,平安的名次只会更高。”太子沉着脸道:“陛下的旨意不可改,平安的成绩不可废,在此前提之下,他们想怎样便怎样。”
徐谟颇为为难,由于前任首辅吕畴这些年对言官的压制,他自上任之后便放出了保护言路的宣言,以此来获得科道的支持,现在言官抓着陈平安的乡试不放,太子的态度又如此坚决,着实让他两头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