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第2/2页)

但是还不等嬴政宣告自己的决断,韩非尚存一丝侥幸,很快,又有一位大臣态度坚决地给李斯站台,主张攻韩,他叫姚贾。

姚贾是秦国“以厚财阴结诸侯名士者”的政策践行者之一,先前有一次四国意图联合出兵抗秦,便是姚贾带着大笔财物出使四国,“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齐,绝其谋,止其兵,四国之交不能合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四国之间挑拨离间搞分裂了,而且这个事业姚贾做得相当成功。

以此功劳,嬴政封他为上卿。

但是韩非对此非常厌恶,还给嬴政上书对姚贾之行大加斥责。

一说姚贾贪污公款,拿着秦王给的大笔财物,以秦王的名义大肆结交诸侯名臣,假公济私;

二说姚贾出身卑微品行不端,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姚贾当然要为自己辩解,他不结交大臣们,怎么说服那些人听自己的意见?这笔花销他问心无愧。

李盛也觉得韩非这是挑刺,后世还用公关费用呢,何况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更不能吝惜财物了,能把钱花得出去花得有价值,就已经证明了姚贾的才干精明。

至于人家的出身,管仲当年是个商贾,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仆,他们当年没有不堪的过去吗?但是贤明的君主任用大臣,怎么会在乎这种小事呢?

“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壮门庭”。

大王您可是贤明的君主啊!不能听信谗言冤枉有功的忠臣!

嬴政问过之后也把这件事放过去了。

但是姚贾心里这件事可过不去,他自问与这位韩国公子并无仇怨,他怎么就偏偏多管闲事地为难自己?

就连朝中不少客卿也有对韩非有意见,因为韩非对姚贾的指责中有一条“出身卑微”。

出身卑微的可不止他一个啊!怎么,就你高贵,就你出身韩国王室人品贵重?

这件事后,姚贾就和韩非结仇了,这次论起先攻韩还是先攻赵,他自然是旗帜鲜明地站队李斯。

李盛冷眼旁观,心里不由得感慨,历史上关于韩非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李斯嫉妒他的才华,于是把他诬陷毒杀,但是这件事的真假暂且不论,就算是李斯出手,李盛也能理解了。

他比别人更能理解嬴政,嬴政自然也是属意于先攻韩国,无论从哪方面说,攻打韩国的利益能最大化,既然这样想,那他自然对韩非心存疑虑,无论是他韩国公子的身份,还是他执意劝谏攻赵存韩的想法。

这样的贤才,偏偏不能忠诚于他,难道还要放他回韩国效力,为秦国攻韩增添阻碍?

那既然是这样的境况,历史上的韩非被杀,嬴政当真毫无所知吗?

历史上韩非之死,背后的推手只怕不止李斯一个人。

韩非的对立面,是秦国朝堂上急于立功的年轻将领,是作为廷尉的李斯和位居上卿的姚贾,是需要一场大胜的秦王嬴政。

韩非的出使任务——“存韩”的失败,似乎已经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