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2/3页)

上完武课,总要休息了吧?

不是的,上完武课,用完晚茶点、胤禛这样的大人就是用完酒馔,得要礼佛事。

若是得空,胤禛会亲自带着他和弘晖在佛堂里念经、抄写佛经、烧香礼佛,如果胤禛有事不得空,就是四福晋亲自带他们。

卓克陀达那里也一样,她自己院子里有小佛堂,或者由教养嬷嬷带着,或者卓克陀达想,她也可以自己独自礼佛事。

德亨体感,这个睡觉前的佛事,就跟后世的睡前冥想一样,放空放远心神,清空白日所有烦恼,心绪平静了,晚上自然就能睡一个好觉了。

然后才能在凌晨四点起得来床,开始一天的白日活动。

周而复始,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将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上一个月,德亨就养成了习惯,每天四点钟自然醒来,也不觉着痛苦了。

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这次南巡,只有太子胤礽和皇十三子胤祥随驾,其余皇子在京“戍卫京师”。

今年也是乡试之年,早在六七月份的时候,京中就热闹起来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学子们齐聚京师,一者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二者参加明年的会试。

文人好名,尤其是那些没有门路的寒门学子,若是能靠自身才学博得一个名士的名号,在文坛上闯下自己的名头,那也是晋身的一条道路。

这些都是德亨听德隆说的,原本德隆见德亨在四贝勒府和弘晖一起读书,他也想来,但他只跟弘晖和德亨一起上了两天课就再不提一起读书的事儿了。

“我阿玛给我安排了不少先生,已经够我学的了,不需要再跟你们一起学了。”德隆心志坚定道。

不过,以前他是朝德亨家里跑,现在则是朝四贝勒府跑,一次能见两位小伙伴,德隆每次来都兴冲冲的来,尽兴而归。

这次也是一样,德隆是卡在德亨和弘晖中午下课之后来的,他先是灌了一口温凉茶唐痘爷禁止弘晖夏天吃冰饮,德亨只好陪着他,跟德亨和弘晖两个道:“你们是不知道,京里来了好些个江南江北的学子,京中的书一天一个价,我都后悔没开个书铺了,这会子不得赚翻了?”

德亨道:“我看见了,外头街道上人好多,都是穿着青衫的读书人。”

德隆狐疑:“你不是不能出府吗?你是怎么看到的?”

弘晖笑了起来,道:“德亨在西墙架了一道梯子,咱们踩着梯子从墙头看到的。”

四贝勒府临街,街西面就是孔庙,孔庙往西就是国子监,这两处都是读书人来京必去之地,隔着一堵墙,德亨都能听得到外头高谈阔论的喧嚣声。

他是不能出去,但架上梯子,趴在墙头拿着望远镜朝孔庙和国子监那边看总行了吧?

哦,望远镜在清朝其实并不是太稀罕的物件,四贝勒府有一个,利圣学送了一个,胤禟送了一个,所以,德亨自己手头就有两个呢,他跟弘晖,正好一人一个,都不用去找四大爷讨的。

德隆操着已经开始变声的公鸭嗓子指着德亨大声笑道:“小爷就知道你不是个安分的主儿,果然,四贝勒府也困不住你。”

德亨无语道:“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有乖乖念书好不好?我昨儿个还被贝勒爷夸了呢,是不是,弘晖?”

弘晖点头,道:“是有夸,不过阿玛是夸你弹琵琶有铁马峥嵘之势,却有魔音穿耳之形,若是在战场上,只一把琵琶就能杀敌于无形,甚是可怖。”

德亨:……

德隆已经抱着肚子笑的不行了,非要德亨给他弹一曲,让他见识一下德亨的琵琶到底有多可怕不可。

德亨不忿道:“我是才学,才学!弹不好不是正常的?等我能抱住那把铁琵琶了,一定能弹的比师傅都好的。”

弘晖笑道:“这个我相信,师傅说你很有习乐的天赋呢。”

德亨:“这还差不多。你拿的是什么?”后一句是问的德隆。

德隆拿起那本书给德亨,道:“这个啊,是如今京中卖的最好的书,是尚书李光地的诗集,简直一本难求啊,我见他们都抢,就要买了两本拿来送给你们。”

李光地是康熙帝的信臣,也是宠臣,更是经常讨论理学的大学士,大比之年,买一本他的诗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能窥探一丝一毫康熙帝的喜好。

德亨和弘晖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也不爱好作诗,是以对这本诗集没甚兴趣。

德亨随意翻着这本一看就是小作坊刊印出来的诗集,问道:“这一本多少银子?”

德隆伸出三个手指头,道:“三两五钱。”

德亨咂舌:“可真够贵的。”要不怎么说这年头读书至少得是有产的小康之家,也规劝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孜孜不倦的奋斗考取功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