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第2/3页)

后世说,乃至当朝,都有汉人说,朝鲜流传了汉家衣冠,是有足够的根据的。现在,朝鲜人所穿的服饰,所书写的文字,全部都传自明朝。

直到多尔衮俘获了朝鲜宗室,内忧外患自身不保的崇祯皇帝还曾派明军去支援朝鲜,可惜,援军并未到达,朝鲜就被迫与多尔衮签下了城下之盟,归顺了清朝。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

阿尔松阿奇怪的看着德亨,问道:“怎么不笑了?看到什么了?”

德亨揉了揉眉心,道:“没什么,我大体知道该怎么找了。今日天晚了,我打算明天再来,今日就到这里吧。”

阿尔松阿起身,道:“那走吧,我明天再来这里找你。”

德亨将折子归位,记下位置,问他:“你很闲吗?”

阿尔松阿:“说闲,也不闲,自从向俄罗斯派了一次使臣,理藩院可比以前忙多了。但要说不闲,真正要我做的差事,也不多。”

德亨让员外郎帮他保管好他找出来的折子,和阿尔松阿一起往外走,笑道:“你这是嫌差事太简单,才华抱负无处施展,觉着寂寞了?”

阿尔松阿笑笑,道:“在你面前,我可不敢称才华抱负。”

德亨摇头晃脑道:“哎,你这话太过了,太过啦”

总算恢复如常了,阿尔松阿心道。

接下来几天,两人都将时间耗费在这皇史宬里,寻找、抄录、汇总,有关中、朝两国地缘的记载,然后,在某一个不经意间,德亨翻到了他心心念念、不知藏在何处的

《永乐大典》。

谁能想到,消失不知道多少年月的《永乐大典》,就连汉臣、汉人都鲜少有人知道的巨典,居然就藏在皇史宬内呢?

却又合情合理。

因为这里,本就是珍藏皇家典籍、档案的地方啊。

从《永乐大典》的第一章 引言中,德亨得知,这一套《永乐大典》是抄录的副本。正本,珍藏在南京皇宫当中。

就是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有了现在皇史宬的这部副本,以后就会有康熙本,有武英殿刻录本,有油印本,有……

德亨觉着,这部消失已久的典籍,也该问世了。

表姐哈宜呼已经平安到京了,德亨原本打算好了要和她促膝长谈,谈一谈东南沿海是怎样一番风光,但现在,德亨已经顾不得她这边了,嘱咐好皇史宬员外郎一定看好了这里,德亨快马加鞭,朝畅春园而去。

按轮班次序,现在应该是德亨轮休时候,但德亨请见,康熙帝还是见了他。

一见到他,康熙帝就不吝嘲讽:“朕听说,你就差住在皇史宬了,怎么,终于想起来跟朕请罪来了?”

德亨先是一惊,后又窘迫不已,拿出厚脸皮来,来到康熙帝跟前,跪下,将手里的大包小包折子放地上,双手扶着他的膝盖,仰头讨好请罪道:“皇上都知道了,真是什么都逃不过皇上的火眼金睛。”

看来,他没去文华殿,去了皇史宬的事情,康熙帝已经知道了。

原本,他来康熙帝跟前,打算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罪的,但一个照面上来就被“问罪”,也着实让给了德亨一个措手不及。

康熙帝拿书本敲了三下眼前的脑袋瓜,训道:“你就是那孙猴子……”

“永远逃不出您老的五指山。”德亨顺嘴接口道。

真的是很顺嘴,他在胤禛、叶勤和两位额娘面前,插科打诨耍贫嘴的时候,就这样顺嘴接俏皮话的。

这不习惯使然,语境到了,就这么顺嘴接上了。

接完,就眨巴着大眼睛,无辜的瞧着皇帝老头儿。

可能、也许、大概,皇帝是第一次被这样接话吧,也是愣了一下,又摇头失笑道:“怪不得胤禛那阴晴不定的脾气,都被你模棱的溜滑,嗯,果然是个会凑趣儿的。”

德亨这会是真的大囧,康熙帝这话,就差明说他最会溜须拍马了。

可是,德亨为自己辩驳道:“恭敬,固然算诚孝,逗人开心,也是一种彩衣娱亲的孝道嘛,您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这哑谜打的,外人听了,根本不清楚两人在说些什么。

康熙帝却是点头道:“前两年,朕说朕膝下诸皇儿时,评价胤禛‘阴晴不定’,他吓的宫闱都没出,立即给朕上折子,再三说明,那都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他已年过而立,早就改了以往不定的性情了,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再三跪请的,让朕收回那四个字。你倒好,朕说你会‘凑趣儿’,你直接跟朕辩驳上了。怎么,你还要跟朕去文华殿,让大学士们专门开一经筵,辩一辩孝经不成?”

德亨忙摆手道:“不敢,不敢,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我可不敢跟皇上辩经,这不是鲁班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