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第3/4页)
我们是天朝上国,是宗主国,尔等番邦稗国,来了,从来都是索取,我们从来没有向你们索要过什么。
因为,你们的,我们看不上,我们有更好的。
但从人类征服了海洋开始,一切就都变了。
时代变了,上一个时代的“极致”,终将被取代。
“不过,若果真能从远洋运来白银,或能给他们一些撼动。”胤禛继续道。
德亨不以为意道:“咱们每年不是还从东洋交换铜锭吗,要没见能撼动老顽固们分毫。”
胤禛失笑,道:“朝中之臣,都是读圣贤书成才,少有通经济学问的,自然看不到这里面的厉害。”
德亨死鱼眼:“说到底,都是科举惹的祸,要我说,君子六艺,该添进科考取仕当中,这样才能选出真正的治世人才来。”
胤禛:“科考是汉人晋身的途径,咱们唯恐他们不老实呢,他们自己愿意这样搞,就依他们好了。”
看吧,满人和汉人,在当权者眼中,从来都是分开的。
满清皇帝,唯恐汉人能睁眼看世界呢。
德亨给两人添了一回茶,平复一下心中乱绪。
呷一口茶,胤禛继续道:“若是果真能运来白银,那你说的南洋之粮,运往京畿,就好办了。”
德亨跟康熙帝解说的时候,康熙帝只关心海运米粮对漕运米粮的冲击,都没考虑到,要如何从南洋运粮。
难道,你开着船去暹罗国,说我们要从你们这里运粮,人家就给你了?
或者,米稻就自己长了腿,跑你船上,乖乖装好了,等你运走?
康熙帝没问,德亨就没说,他只说了康熙帝感兴趣,想听的。
说到底,康熙帝以理学治天下,他同他选拔出来的臣子一样,都是不通经济学问的。
所以,一涉及到米价腾贵、漕运亏空这些经济问题,从皇帝到臣子,就都麻爪了。
每一个能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
现在,到了胤禛这里,这个问题就被他从德亨提出的众多条条法法中精准的揪了出来。
有了银子,一切都好办了。
德亨为他做注解,道:“有了从远洋运来的白银,可以就近从南洋换回米粮,装船,运往京畿等缺米粮的地方,米粮多了,粮价自然就降下来了,抑制粮价就算做到了。”
胤禛点头,再道:“国库银子多了,就有银子给官员长俸禄,或可能减少一些贪官污吏。”
德亨再道:“官员是要吃饭的,官员手里的银子多了,就不用怕米价贵了,他们可以用手里的银子从粮商手里买粮,粮商再拿着银子向百姓买粮,粮价虽然没有降下来,但百姓看到粮价高,也会更积极的种粮。这样,平粮价就算做到了。”
粮价随着经济的发展,是会上涨的。若是粮价没有上涨,那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如一潭死水,毫无发展。
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控制粮价上涨的速度,不管是外部借力也好,从自身调控也罢,都要维持在一个让国民吃饱饭的合理价格。
要涨可以,但不要涨的太过分了。
大清这两年之所以粮价飞涨,是因为先是山东遭灾,再是江南遭灾,前后近十年,大清产粮之地天灾此起彼伏,就没断过。粮食少了,吃饭的人口增加了,粮价能不涨吗?
现在,德亨给出的平抑方法就是,用自身长处进口白银。
用这些白银,从南洋购买米粮入内陆,解决因粮食短缺引起的粮价腾贵问题。
第二个,就是胤禛所说的“养廉银”。德亨虽然对“养廉银”嗤之以鼻,但是,给公务员涨工资,能拉动消费也是不争的事实。
你敢相信,大清的公务员们,用的还是顺治朝入关之处,多尔衮定下的俸禄数目,一甲子了,都没变过,这合理吗?
这人道吗?
民间流通的银子增加了,粮价贵不贵,反正有足够的银子购买,也就不是问题了。
这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民间市场微观调控共同起作用,才能培养一个欣欣向荣的经济体。
这很难,很难,需要一双精巧的大手,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细心雕琢才行。
但难又怎么样,不去做,你怎么知道有多难。
当海运做到了不可替代,离漕运分崩离析就不远了。
不破不立,漕运以后会如何,全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洪流的冲击了。
这份大势,德亨会用一生去造。不成功,便成仁。
忽略掉后果,先闯了再说。
爷儿两个对着一张空桌畅谈良久,都觉意犹未尽,若果真能达成,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
只是,胤禛叹息道:“那么,生蛋的母鸡何在?”
“咱们大清,有海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