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第3/6页)

对这四条,康熙帝已经召集内阁和六部大员们商议许久了,这些大臣们,不是说“都听皇帝的”这样的虚话,就是附议德亨的,等问为什么附议,这四条的好处在哪里,他们又都说不上来。

一看就是附和之流。

康熙帝以为他们有难言之隐,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说,干脆就一一叫过来单独谈话,想听听他们的“肺腑之言”,可惜,康熙帝又一次失算了。

并没有什么改变。

康熙帝只得承认,如今的朝堂上,已经无人可用了这个事实。

既然别人问不出来,就听听那两个小子的父亲们怎么个想法吧。

就有了现在的召见。

康熙帝见两人都不说话,就道:“先说第一条,你们认为,十万两是多了还是少了,能不能要来。”

一句话,就奠定了基调,康熙帝想要,但问题是,能不能要的回来的问题。

“阿灵阿,你先说。”

阿灵阿不愧是理藩院尚书,他先提出:“十万两白银与我国来说,如九牛一毛,不值一提,奴才斗胆,德公爷此举,不在十万两本身,而是在正、邪两方立场断定上。”

你输了,你错了,才会给我们赔钱,要不然,我们开口要,你们怎么就给了呢?

这是定性问题。

不能退让。

康熙帝笑道:“看来,朝上还是有人能看的明白的。”

康熙帝对外邦来人,向来慷慨,赏赐大把大把的给,十万两白银,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就像阿灵阿说的,不值一提。

但就算这是牛身上的一根毛,康熙帝也不能不要,不要,别人不会以为你大方,只会以为你无能,软弱,你的子民是可以任人欺负的。

不仅要,还要大张旗鼓声势震天的要,比如,将敌人都杀死在自己的土地上。

阿灵阿继续道:“只是,恐怕难,俄罗斯国离我们太远了,边陲小国,如此大费周章,是不是太过小题大做了?”

还一二三四的列出来拿到朝堂上讨论,俄罗斯国也配吗?

康熙帝皱了下眉头,这也是他纠结的点之一。他看到德亨这奏折第一个反应,也觉着太小题大做了,给些教训,将人赶走就行了,就跟现在对朝鲜一样,但是,他又不能说德亨做错了。

当年,朝鲜人越界杀鸭绿江边民时,康熙帝是如何做的,德亨现在就是如何做的。

康熙帝以为德亨有样学样,都是跟他学的,所以,纵然康熙帝不想折腾,觉着德亨有些小题大做,但始终不认为德亨做错了。

若是宽容以待,又有一个问题不容他忽视:

“俄罗斯人不是第一次侵犯我黑龙江了,有一有二,难保还会有下一次,如夏之蚊蝇,赶之不尽,烦不胜烦。”

阿灵阿道:“如此,德公爷所题第三点,或可为良策。”

移民实边,战时为兵,太平为民。

说到移民,康熙帝眉头皱的更紧了,道:“我满洲子弟,人口本就不多,实在移无可移。”

阿灵阿闭嘴了,虽然他不甚了解德亨,但阿灵阿心里门儿清,德亨所说的移民,是迁移汉人过去,而不是八旗子弟和满洲人。

阿尔松阿的信并不只是坑爹的,之前之后几封信,都说了一些很实在的东西,这些东西里面,有一些信息让阿灵阿看了心惊肉跳。

比如,德亨十分信重汉人,将他们和傅尔丹、阿尔松阿等视为左右手,时常联席而坐,共商计策。

阿灵阿心觉德亨这种行为是大逆不道,有违祖宗家法,但是他不敢说。

阿尔松阿被他给“绑架”了,他阿灵阿只要还想要儿子,他就得学会闭嘴。

沉默半晌,康熙帝问胤禛:“移民之策,你怎么看。”

胤禛道:“近些年来,八旗子弟、满洲之民齿口日多,多有无地、少地,债台高筑之人,可令其佐领询问一下,有无想迁移黑龙江之人,此外,将犯官之一族兄弟妻子奴婢等发充过去,也算迁徙。以上,若有余则罢,若仍不足,可迁山东、河北之汉民,充做官奴,发配过去。”

康熙帝眉头稍解,胤禛说的,也算是解决移民来源的良策,只是:“何为余,何为不足?”

胤禛:“按一镇千户来算,设几镇,则有几民。”

康熙帝:“阿灵阿,你以为如何?”

阿灵阿恭敬道:“雍亲王所言,实为金玉良策。”

胤禛用眼尾扫了他一眼,将他当坨屎。

对两人关系,康熙帝心下好笑同时,又安心不已。

在他看来,皇子和臣子,若是都是胤禛和阿灵阿这样的关系,有亲,但又不相谋,那他这个皇帝做的,可就太省心了。

移民之事暂且放到一边,现在仍旧是第一个问题,或者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一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