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第2/3页)

雍正帝疑惑:“十三弟可是有最新消息?”

允祥沉吟道:“臣弟也是听某个宗室说的,他曾去山东当差赈灾过,很是结识了一些山东人,据他所说,这两年,山东小民并不以灾情为苦,他们……尤其是青州、沂州二府小民,都从登州府、日照港出海谋生去了。”

雍正帝:……

德亨的头不由垂的更低了,弘晖拳头也不由捏紧了些。

雍正帝:“……十不存三原来是这个意思。德亨,这些人可还能回原籍?”

德亨哼哼:“回去等死吗?”

雍正帝&允祥:……

想到前年沂州府士绅做的非人事情,就连雍正帝都不好说什么了。

允祥忙道:“皇上,现在关键是山东的灾情如何赈济。山东巡抚只说小民流窜乞食,并没有说走失的这些人对治下有何影响,将人追回,岂不是要多不知道多少张口?依臣弟看,哼,山东巡抚巴不得人都不回来呢。”

人都回来了,田地该怎么办?人走了,田地该由“官府”收回,人回来了,再把田给回去?

雍正帝:“罢了,去年山东巡抚所报丁口,相较往年,可有很大的浮动?”

丁口损失不少吧?

丁口走失,意味着缴税的人丁少了,山东巡抚应该有所报才是。

允祥道:“臣弟需查看一番户部所报。”

弘晖开口道:“禀汗阿玛,户部所报山东人丁户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永不加赋滋生人丁更是相较往年要多上一成。”

雍正帝面色沉了下来,允祥面色也凝重,问道:“具体有多少数字,你都记得吗?”

弘晖连报三年山东年末向户部所报丁口数字,的确是一年比一年增加的。

允祥:“那山东巡抚所说十不存三是虚报还是假报?”

德亨开口解释道:“既不是虚报,也不是假报,活不下去的只是无田无根的田奴罢了。这些人依附大户人家而生,连私奴都算不上,更不算在丁口之内,算是死人。等需要朝廷赈灾报人数时候,这些人就又活了过来。如果不是向朝廷要钱粮,我等又怎会知道两府小民十不存三?

他所报‘十不存三’的话,估计也是在给皇上上眼药呢。

前年我在山东走了一遭,释放了大量青州府和沂州府的田奴,因为当时这事儿闹的挺大,这些释放的田奴当地大户不敢收,被当做流民四处驱赶,加上山东境内因为天灾人祸闹瘟疫,他们上天入地竟无容身之处,我便让他们往东走,能不能走到海边全看他们的命够不够硬了。

山东官吏每年年末报往户部的丁口数量,都是有户籍、可以向朝廷缴纳赋税的有田产丁口。丁口繁衍滋生,数量自然是逐年增加的。

所以,不管是山东巡抚所报,还是户部所报,都没问题。”

允祥惊讶道:“山东豪强收拢私奴竟如此之多吗?”

德亨无所谓道:“不仅仅是山东,其他省份也是如此,只不过,山东有个孔圣人,整个曲阜都是孔圣人家的私奴私产,所以瞧着势大罢了,在其他地方,也不遑多让。”

雍正帝冷哼道:“汉人最会蝇营狗苟,盘剥起自己人来尤甚,你我所见,不过冰山一角罢了。”

这一点,德亨不做反驳,雍正帝说的本也没错。

天下所有豪强都一个德行。

允祥道:“如果是这样,那丁口赋税岂不是都落入豪强手中了?怪不得近十多年国库空虚至此,赋税收不上来,年年亏欠,国库可不就空虚了。”

雍正帝点头,允祥问道:“皇上可有应对之法吗?”

雍正帝迟疑道:“如果要整治这等乱象,需要重新厘定田亩,查验户籍,想想就犯难。”

允祥点头,士绅、地方官吏、地方大员、朝中要员关系槃根错节,确实难。

雍正帝道:“然,朕初初御极,做事就畏首畏尾,以后还要如何执政?为国库计,为民生计,朕也要迎难而上。”

众人:……

允祥迟疑问道:“皇上可有钦定主事之人?”

雍正帝叹气:“朕求贤若渴啊!”

行吧,您才做皇帝,对朝臣何人可用还没个数儿呢。

允祥又说回之前的折子,问道:“直隶巡抚询问凉水河灾民折子可要如何批复呢?”

雍正帝道:“春耕乃是一年之计根本,令凉水河流民即刻回原籍。”

德亨道:“凉水河也在直隶境内,为何不能让这些人就地落籍,在凉水河春耕呢?经过去年一年,他们手中已经有些余裕,也已经落下脚来,若是就此回原籍,不说原籍家宅已经变成什么样,就说他们现有的,回到原籍就能保得住吗?若是被乡豪地痞盘剥一通,他们可还有余力春耕?徒劳靡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