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第2/3页)
而新的风向就是打压和愚弄。
最顶尖的读书人都是在不自知的愚弄中成长起来的,那剩下的,就只有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的血性了。
这是刻在汉人基因里、不为王即为奴的血性,并不是谁想剔除就能剔除掉的。
但德亨并不想走到必须靠激发人血脉基因里的血性改天换地的地步,那太惨烈了。
他想从眼下就改革科举。
不管是现在,还是几百年以后的新时代,汉学都是这个星球、这个文明最顶级的存在。
我们讲仁义礼智信,更讲君子六艺。
行走天下者,莫不仗剑直行,诗酒作伴。
八股文有它的优势,可以延续,但士德、农力、工巧、商惠也是不能丢弃的。
已经丢弃的,趁着还未入土,还未消失太久,趁着还能找的回来的时候,重新找回来、拾起来。
德亨希望通过科举选士,引领天下读书人不论满汉、不论东西的风潮。
这是一个一直站在顶端几千年的文明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如今东方的大门已经打开了,将会有更多四面八方的能人异士、绝顶聪明的人来到这片文明的沃土,在此学习,在此创造,在此发光发热。
德亨不希望自己人被比下去。不分满汉,只要生活在东方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土著人就都是自己人。
毫无疑问的,若朝廷还在坚持这腐朽的变了眉目的八股文,下场一定会是输。
如果怕旗人比不过汉人,那没关系,不是有宗学吗?
旗人通过宗学考试选拔人才,汉人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他们都可以通过图书馆来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找到自己晋身的道路。
在德亨的设想中,图书馆是连接宗学和汉科举的纽带,双方皆在此交汇、融合,最后不分你我,殊途同归。
但现在,宗学正筹建的如火如荼,图书馆才提了个头,就被压下了。
德亨要真能做到云淡风轻才是怪了。
德亨饮一口冷掉的茶,将胸中的憋闷之气给压下去,还是要徐徐图之。
雍正帝……胤禛……四大爷啊!
德亨叫来一个人,吩咐道:“你去找徐元正,就说……书目清单不用整理了,图书馆不建了。”
这人重复了一句,见德亨点头,就快速去南城送信儿去了。
天儿晚了,等他找到徐元正,朝廷已经下衙了,他就干脆去南城徐阁老府上找人送话,这样能快些,他还能在宵禁前回内城。
雅尔江阿去给雍正帝回话,将在德亨这里看到听到的一五一十的都复述给皇帝。
雍正帝听完,和雅尔江阿一个感觉,跟将到手的金元宝又硬生生扔水里、不要了似的。
心里那个别扭难受啊。
雍正帝:“他真这么说的?”
雅尔江阿点头:“真是这么说的。”
雍正帝拧眉沉思,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十来年过去,《康熙大典》已经修到了尾声,《康熙字典》也已经问世了,但那都是他老爹的文治,不是他的。
那属于雍正朝的文治是什么呢?
雅尔江阿道:“如果皇上为难,不如将诸王大臣们叫来,大家坐下来议一议?”
雍正帝不语。
他在德亨所说的好处和冒险之间左右权衡。
雅尔江阿告退,让雍正帝做抉择。
正当雍正帝始终做不出决定时候,在大朝会上,诚亲王允址雍正帝不仅将他放出来,还将他从郡王晋封亲王了当众问新帝,先帝遗言,什么时候实现。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啥?先帝还有遗言?
没听说啊!
昧下了?
不大可能吧,先帝弥留之际,诸皇子和诸王可是都在的,若真有遗言,不是想昧就能昧的下来的。
后面文武臣子的视线就都落在了前排的允禩等皇阿哥身上,更有偷偷去观察皇位宝座上雍正帝的。
雍正帝和雅尔江阿对视一眼,雅尔江阿问允址道:“诚亲王,敢问,您所说先帝遗言是指……”
允址冷哼一声,陈述道:“先帝临终最后一句话是:朕记得你一直想在正阳门内建一座图书馆,朕准了。
这句话,我在三尺之外听的清清楚楚,当时在我身边的,离得最近的还有皇上、简亲王、显亲王、恒亲王、隆科多,当然,离的最近是定亲王德亨,敢问简亲王、隆科多,我说的可有错?”
今日大朝会,允址说的这些人,除了雍正帝这个皇帝,就只有雅尔江阿和隆科多在,所以,他问这两个人。
隆科多先道:“不错,先帝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的确是这一句,但是……”
“有什么但是,先帝九五之尊,金口玉言,你还敢质疑不成?”允址呵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