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第3/3页)

华圯是岳乐这一支的正子嫡孙,若是袭爵,他最有可能。

雍正帝踱步沉吟,虚虚问道:“八王府上,也没走动吗?”

隆科多哂笑:“臣重中之重就盯着八王府上呢,也是奇了怪了,他们两府就隔了一道墙,墙根处猫狗洞都给堵死了,墙头上还排布有碎玻璃碴,奴才门人出府采买各走一头,见面连个眼神都对不上,避讳的仅。”

雍正帝哼笑道:“他倒是聪明。”这个他,也不知道是说八王,还是华圯。

隆科多随口说了句:“跟定王交好的,都聪明的过头了……”见雍正帝眼睛幽幽的看着他,便改口道:“至少都是听劝的,可能,是有人给他支招了吧。”

这个他,就是指华圯了,毕竟,也没谁给八王支招,一般情况下,都是八王给旁人支招。

雍正帝收回视线,道:“那就给安亲王这一支留个后,其他的都给朕盯紧了。”

隆科多:“……是。”

召见完隆科多,雍正帝又召见了允祥。

允祥已经在偏殿喝了好一会茶了,此时见隆科多从内里出来,就知道一些秘事已经说完了,该说一些公事了。

允祥进到内里,苏培盛给他上了新茶,允祥谢过之后,意思意思沾了沾口,就放下了。

他在外头已经喝饱了,再喝,他怕君前失仪,想要如厕。

允祥问道:“臣弟上的有关革新盐政的奏本,皇上看了吗?”

雍正帝道:“看了,你跟朕举荐的这个李卫,当真廉洁能干?”

允祥笑道:“他是捐官,家中殷实,人在兵部和户部流转多年,贪与不贪,一查即知。臣弟给您上的奏本,就是出自他手,是不是能干,皇上心中应有定论。”

雍正帝笑道:“如果那奏本真出自他手,此人当用。”

允祥:“皇上英明。”

然后就陷入了沉默。

允祥知道雍正帝为什么沉默,因为,所谓李卫上的革新盐政奏本,其实是脱胎于德亨的新盐政。

李卫自己就是江南徐州人,对旧年盐政和德亨的新盐政都知之甚深,又在户部当差多年,所以他才能作出那本革新盐政奏本。

当然,李卫本人大字不识几个,奏本是师爷代笔,他自己口述的。

良久,雍正帝才道:“革新盐政不是小事,先任命他为两江盐道,限他一年之内,理清两淮盐政,不论旧法新法,朕只要结果。”

允祥惊了惊,道:“是不是…擢拔太快了?或许再让他历练几年更为稳妥。”

雍正帝摇头道:“时机不等人,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不是信他,朕是信你,他既是你举荐的,朕就敢用。”

德亨已经创造好了革新盐政的大好时机,不抓住了,雍正帝不甘心。

想了想,再道:“让他多去德亨门上跑一跑,学些精髓回来,要是能从德亨手里拐几个老人跟他去江南最好,能省不少事。”

允祥忍不住道:“何不就将革新盐政之务交给德亨去做。”

雍正帝:“……他还是留在京里,朕眼皮子底下吧,朕怕江南的士绅豪强们拆了他。”

允祥:……

“皇上慈爱,希望那孩子不要多想才好。”

雍正帝捏了捏眉心,道:“他聪明的紧,李卫一去,他就能明白。他……只要新盐政能按照他的想法推行下去,他不在意那些虚名。”

听了雍正帝这话,允祥心中一动。

德亨不在意新盐政的虚名,那是不是,也不在意建图书馆的虚名?

是不是,不管建图书馆的过程如何,最终只要能开建就行了?

允祥始终觉着,对建图书馆,德亨妥协的太痛快了。

纵使心中翻江倒海,允祥面上一点都不显露,平静说起另外一件事来。

“江宁地方奏请建贞节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