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靠谱(第2/3页)

呜呜……

康志超的手机震动起来。

他拿起来看了眼,道:“老陶的。”

“开免提吧。”冯琼揉揉眼睛,也不装了。

这案子现在走到分岔路口上了,要是证明江远胡扯,那就明明白白的拍回去,继续在苗河县调查就是了。要是证明江远没瞎说,那他们也就该离开苗河县了,此时此刻,再关注形象、威严什么的,也就没啥意义了。

康志超接通了电话,道:“老陶,开了免提,我们开会呢。旁边是冯琼,还有苗河县局的几位领导,以及相关的干警。”

“人有点多啊。”老陶呲的一声,问:“那个,刚才说的江法医在吗?”

“在我旁边。”冯琼直接道:“老陶,你就说结论就行了,不用顾忌。”

老陶“啊”的一声,道:“我没结论啊,你要问我看不看得到两个的时间差,照片里面,我是真没办法确定。但是呢,你让我否定这个判断呢,我也做不出来。我知道我说车轱辘话了,我但是一个,但是呢……”

老陶停顿了片刻,道:“我是相对来说,比较倾向于二号受害人先死这个结论的。不过,这个具体的判断,尤其是死亡时间方面,我觉得应该跟江法医探讨一下,江法医?”

“我在。”江远应了一声,开口就道:“从照片里看,两者的死亡时间确实比较相近,只差一个小时左右,具体的时间判断,我认为可以通过眼角膜来比对。”

“我看到你发的两张照片了,眼角膜的话……我没有看出太大的差异……”老陶显然正在电话另一头看着照片,只是不太确定的声音。

江远道:“眼角膜的状态接近,其实就是问题所在,你再看其他照片,持枪的民警死后是睁着眼睛的,二号死者死后是闭着眼睛的,另外,二号死后应该就被放进后车厢了,那在相对无氧的环境下,角膜上皮产生的过量乳酸,就会导致角膜基质的肿胀和浑浊。后备厢的环境密闭,角膜浑浊出现的时间就比较快。另外,一号睁着眼睛,角膜的水分蒸发也就比较快,角膜浑浊出现的就比较慢,这里面,角膜浑浊的程度都有了变化,要对比着来看……”

他是知道老陶的痛点的。法医虽然很讲究实务,但具体到这么细致的时候,归根结底,还是学术上的东西了。

这时候的江远,坐拥LV6的死亡时间的鉴定技能,自然很清楚下级水准的法医的鉴定难点。就好像牛逼的老师授课,很清楚学生的痛点一样。

电话另一头的老头,不觉“哦”的一声,然后久久没了声息。

冯琼等了几分钟,无奈道:“你们这些搞技术的,怎么说着话,就不吭声?”

老陶“嘶”的一声,像是醒过来似的,道:“老康,你怎么说?”

被问到的康志超不接话,道:“我搞痕检的,你说了算。”

老陶也就当仁不让了,呵呵笑了两声,道:“那我按冯处刚才的要求,先说结论哈。牛逼!”

更新后自斟两杯且二三语并求月票

最近熬夜已经变成常态了,明知道不好,但没办法,随便查查资料,构思一下情节,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

这本书写到现在,我经常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侦破自己设计的案件。

现实里的案件,往往是愚钝与巧合相配,最重要的是,它们总是如此的相似。

就像是老公杀老婆,老婆杀老公,凶手好似用了脑子去思考如何逃避侦查了,但看的多了就会发现,其实没什么花头,那茫茫多的杀夫案和杀妻案,大部分都是形态模式动机相似的,不是上头,就是下头,要么为钱,要么为脸……多看几个案例,让人连下笔去写的兴趣都没有。

所以,前期选择案件是比较简单的,后期为了跟故事相配合,就很难找到契合的案子了,原创起来,不说困难程度,复杂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另外一个,这本书,我想写的就是技术流的破案,这与常见的推理式的破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案件的突破口不同,案件的设计自然也需要变化。

不过,总体来说,自1月以来,更新还是达到了本人的高位的。应该说,月票排名上来了,写作的兴奋度也就起来了,状态好,写起来也就比较顺手。

因此,发单章求票这种事,同样是为了写作!

现在是6号的清晨了,月票榜上排第三,真的是很意外。多说一句,在争月票这件事情上,鸟豚我只是做了更新,以及发单章这两件事。能有目前的成绩,真的感谢读者大大们的支持了。

一本在起点如此小众的刑侦类的小说,或者说法医小说,达到目前的位置,其实正说明网络小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