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2/3页)

赵铁牛拉她往墙边走,简短的告诉她发生了什么。

他倒没觉得老太太在嫉妒山英婆,更多觉得她后悔了,想当初,知晓赵广昌高价为元家买了两百多斤粮,老太太骂骂咧咧的让元家把粮还回来,为此放话要把大房逐出去。

赵广昌也厚着脸皮去元家问过,元家丝毫没有还粮的打算。

那时的情况,但凡老太太坚持,族里人肯定要帮她去元家把粮抢回来的。

元家实在没粮,用地抵不失为一个法子。

现在呢?粮没要回来,元家还把地给了山英婆。

他道,“你劝劝你奶,元家人没了就别再气了,气坏了身子不划算。”

梨花猜到老太太的心思,点点头,“我会和阿奶说的。”

因要在外面吃两顿,所以没在灶房放碗筷,大家盛粥全部用的竹筒。

老太太蹲在木盆边,左手握竹筒,右手抓着刷子刷竹筒里面。

梨花挨着她蹲下,“咱家粮多,用不着要那么地,阿奶要是喜欢种地,改天我让大伯挑几桶泥回来,咱在桶里种点野菜啥的。”

老太太嗔她,“谁喜欢种地了?”

她就是看不惯山英婆沾沾自喜的嘴脸。

再就是气赵广昌蠢,你对元家再好又怎么样?人家还不是把地换给了别人?

她是不愿意去想元家如果先找上赵广昌会怎么样的,因为依着她的性子,少不得将元家人一顿骂。

她岔开话

题,“我给你摊了几张饼,你能吃多少吃多少,吃不完的带身上饿了吃。”

“阿奶你吃了吗?”

“吃了。”

被山英婆气着了,她吃了两张饼,两竹筒粥,这会儿蹲着肚子都不舒服。

筛过的面比不得细面,但比粗面的口感要好,梨花撕了半张饼搭着粥吃了,剩下的用树叶裹起来放进了她的储物棺材里。

接下来几天,只要吃不完的食物就往棺材里堆。

到围墙竣工的那天,专门储放熟食的石鑊终于铺了一层。

家里煮饭的陶鬲和饭甑是她从老家带来的,还有一口铜鼎,但太过显眼,到现在都没拿出来用过。

去年里面放的是两个酒坛,去年喝了小半坛酒,她琢磨着把酒倒竹筒里,坛子用来储存其他。

马上就到她出谷打猎了,有机会多囤些野菜。

不过野菜太占地,最好能磨成粉。

于是,傍晚赵广安回来,她问起女娃打猎之事。

赵广安肩膀扛着一根树枝,树枝上绑着一只灰不溜秋的兔子,最近山里活跃的小动物多,赵广安天天都能拎回来一只野鸡或兔子。

见梨花问起,他兴奋道,“再等两天啊。”

回来的路上碰到赵大壮了,他带着人挑水垄田,十几天功夫,秧苗长高不少,必须移出来栽进田里。

族里六岁以上的孩子也得参加。

梨花不知他的小算盘,哪些人扯秧苗,哪些人插秧是她和赵大壮说的。

山下也到插秧时节了,窦娘子她们忙着建围墙,那些田得安排其他人种,也不是白忙活,跟窦娘子她们说了,收成五五分。

五成粮还不及官府的税多,于窦娘子她们而言,不用干活就有粮吃,哪儿用得着犹豫?

对干活的人来说,家里缺粮,有机会获得一半收成,也没理由不干。

所以,梨花让赵大壮带着附近想下山的村民去山下。

干活的同时,看看村民们是何秉性。

其中,王家兄弟主动提出想去山下干活,树村和富水村也有几家报了名。

害怕耽搁,去的都是身强体壮的汉子。

总共二十六人,加上古阿婶她们八人,共三十四人。

他们前脚出谷,后脚梨花就随赵广安出去了,身后还有十几个拿着弹弓的女娃,一出石洞,她们就等不及拿石子朝树上的鸟窝打去。

在谷里时,大人怕她们玩起来荒废正事,禁止她们玩弹弓的。

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玩了。

啪啪啪—

几个空石子落地后,赵广安提醒,“小心石子用完了,。”

他们去的那片林子没有石子,捏泥团的话,远没有石子的威力,赵广安说,“跟紧我,别走丢了啊。”

去年曾老头就教了在山里怎么认路,前几日,他发现了其他办法。

这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他至今谁都没说,只想传授给梨花。

穿过围墙外面的荆棘,他走向一株遮天蔽日的榕树,伸手折了一截榕树上的藤蔓,神秘兮兮的伸到梨花跟前,“三娘,你发现了没?”

“什么?”

“小蛇山没有这种藤蔓。”

“......”

梨花没有去过小蛇山,哪儿知道山上有没有这种藤蔓?知道赵广安不会随口说说,她沉思道,“阿耶可是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