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3/8页)
眼看周母的头发都被火烘干了,周三郎才小声开口,“走吧。”
后厨的光弱了许多,周三郎让赵广安蹲在树下,他轻手轻脚的朝后厨走了几米回头看,确定只看到一个模糊的黑影后才放了心。
梨花带的小锄头正好派上用场。
赵广安蹲在周三郎指的位置,一锄一锄挖泥。
两人不说话,无声的挖。
梨花站在两人身后,当赵广安哑声说挖到什么东西时她才上前。
怎么分刚刚已经商量好的,周家分她们三成。
令梨花诧异的是,周三郎不过一个厨子,藏起来的东西却不少,有米面粮油不说,还有两坛子酒。
赵广安亦吃惊,“酒楼里没人发现吗?”
“发现什么?大家私底下什么样子心知肚明。”周三郎激动地扒拉自己所得,问赵广安,“米面粮油好分,酒怎么分?”
赵广安迟疑。
梨花道,“给我们一坛子酒就行。”
周三郎可不听一个傻子的,米面粮油能管饱,酒能干什么?
他问赵广安。
赵广安说,“听她的吧。”
得了酒,梨花还记着周三郎要去找身份文书的话,提出告辞。
周三郎将东西给母亲和妻子,叮嘱她们用衣服包起来,和梨花说,“容我跟庞大娘说一声。”
挖出来的泥全部填了回去,有夜色遮挡,庞大娘应该不会发现。
他洗掉手上的泥,没有刻意接近后厨,而是隔着距离喊,“庞大娘,我朋友惦记家里想回去了,你能出来帮忙开一下门吗?”
庞大娘是掌柜,又是她开门让他们进来的,走的时候自然要知会她。
这不,没多久庞大娘就伸着懒腰走了出来,“不等天亮吗?”
“不了。”赵广安说,“家里的粮被墙压了,不赶在天亮前挖出来,天亮后可能就是别人的了。”
庞大娘不知道外面乱成什么样子了,不过她和赵广安素未谋面,对方愿意走,她自然不会留,倒是看向周三郎时她说了句,“你娘淋了雨,夜里就别折腾了,什么事等天亮再说吧。”
“我听你的。”
门开后,父女两并肩走了出去,门关上前,周三郎问赵广安,“李郎君,你忙完了就去城门等我,我们一起回军营啊。”
赵广安自是欢喜应下,“好。”
等是不可能等的,等他们找到能用的东西,天亮就回村。
地面仍时不时震动几下,不过他已经习惯了。
走出巷子后问梨花,“咱们去哪儿?”
“附近躲灾的人太多,梨花想找身份文书,总得挑个房屋倒塌较为严重的地儿才行。”
梨花指了下右边周家的方向。
从周家出来,房屋化为废墟的都有,方便她们行事。
赵广安点头。
地面还是湿的,当脚下露出无数碎瓦残砖,路开始难走起来。
地面凹凸不平,又是雨后,常常一脚下去就会踩到松动的土或石而溅起水花来。
这种感觉并不好,赵广安需全神贯注盯着脚下才行。
他的鞋子在酒楼时没有烘干,尽管不像之前那样噗滋噗滋响,到底不像平日穿着舒服。
可没多久他就顾不得脚上那点不适了,随着他们走近废墟里,轻微的窸窣从四面八方钻进耳朵里,他小心翼翼的提着灯笼,肩膀往里缩成了一团,眉眼也耷拉下去。
他在害怕。
抱着酒坛跟在他身侧的梨花发现他微微颤抖着,偶尔抬眉瞄一眼也迅速就低下头去,像是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事儿似的。
她偏头左看右看,废墟上有稀稀疏疏的火光,可能有风,那点光照不亮附近的人或物。
因此,那些细小的动静就特别清晰起来。
她和赵广安说,“估计和咱们一样来废墟搜东西的。”
“我猜也是。”赵广安不自在的瞟向光亮处,尽量忽略心底的恐惧,装出一副好奇的样子,“不知道她们可有收获?”
梨花没来过益州城,更不知道这儿以前是否繁华,直至走出一段寂静的区域,见一处突然聚集了多人才跟赵广安说,“阿耶,我们去那边。”
赵广安已经缩成了一个老头子,闻言,挺了挺脊背,望过去道,“为何?”
声音有点虚。
他手里的这盏灯笼是梨花在路边捡来的,烛台上的蜡烛有点细,只照得见两米左右的位置。
再远就得费劲看。
梨花回答,“周围就那儿人多,地底下肯定有宝贝。”
她记得是往周家方向在走,但看脚下的碎墙烂瓦,似乎走错了。
因为这儿的房屋损毁得太严重了,以致呈现了微微的坡度。
她提醒赵广安,“阿耶看路,小心崴到脚了。”
地势不平,走起来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