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2/3页)
天色渐渐暗下,鸡鸭成群的回笼了,赵大壮让赵铁牛牵着牛走前边,他落后几步跟梨花说村里的事儿。
围墙,开荒,酿酒,凿路,吊篮,梨花都已知晓,他说的是其他,“京都军撤走后益州节度使就封王了,王都从原来的益州城迁至东北五十几里的钦郡城,百姓们都往钦郡城方向去了...”
梨花问,“益州城还有人吗?”
“有,不过大部分人都走了,李解说你不让他们回戎州收粮,他就带着益州兵去益州的村子碰运气,结果还真收了十几石粮食回来,我琢磨着要不要给益州兵修个好点的屋...”
赵大壮偏头看向不远处杂草堆里倾斜的木头柱,说道,“他们之前的草篷垮了,屋里屋外都长满了杂草,以致他们回来宁肯住牛棚也不住那儿...”
梨花思索了下,“行,在谷里找块地给他们建连排的茅屋,这样就不用挤着睡觉了,峡谷那边怎么样...”
“你刚离村那几天,你申堂叔天天都让人背果酱回来,怕村民们多想,我便把你买人熬酱的事儿告诉他们了,他们没多问,就只在峡谷那边酿出酒后缠着我问能否卖点酒给他们...”
赵大壮还要往下说,忽然瞥到张熟悉的脸,语气微顿,“二娘?”
赵文茵慢腾腾的靠边走,一边走,一边猫起腰偷听两人的谈话。
赵大壮拧起眉,“你怎么回来了?你阿弟呢?”
见自己被发现了,赵文茵不自在的直起背,“三娘绑了我,逼我回来的。”
赵大壮满脸困惑,侧目看向梨花。
梨花没解释,“这事之后再说,堂伯你卖酒了吗?”
赵大壮不喜赵文茵偷听的行径,压低了声音,“没,我说人是你买的,酿的酒也需你回来再做定夺。”
这点赵大壮还是拎得清的,年前挖的金银玉器各家给分了,梨花出门花的是自个儿的钱,买来的人自然是梨花的,他哪有资格那些人酿的酒?
梨花又问,“有多少酒?”
“二十天前你二十堂叔挑了小半桶回来,然后抱了十几个坛子走,你四爷爷嫌他天天抱酒坛回来太惹眼,嘱咐他等你回村后再说。”
“你四爷爷的意思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家目前之所以其乐融融,无非是局势所迫。”
“山里条件艰苦,又有岭南人虎视眈眈,大家不抱团,根本抵挡不了岭南人的入侵。”说到这,赵大壮横了赵文茵一眼,继续道,“可一旦没了岭南人,大家是否能一直这样和睦就不好说了。”
留一手总是没错的。
赵大壮诧异老爷子会有这样的心思,去年逃荒,碰到快饿死的老丈,老爷子给水又给粮,碰到那反咬一口的也只是感慨句识人不清。
这样仁慈心善的人,有一天竟会提防日渐亲密的邻居。
赵大壮震惊不已。
梨花倒没表现出多意外,人逢巨变,性情也会大变,她说,“四爷爷说得对,日后再有村民想买酒,你就说等秋收后...”
说着,溪边到了。
刚进谷那会,小溪是大人就能跨过去的宽度。
现在,溪水两侧开垦出来做了稻田,水边的草和石子除了,水宽了不少。
木桥也变成了石桥,梨花走上去,“谁搭的桥?”
“曾家老爷子,他心血来潮说要搭个石桥,我安排了王家兄弟给他打下手,第一次石板搭好人上去塌了,他回家研究了两天重新来就弄牢固了。”
说着,他用力跳起,落地后地面没有晃动,其他人也无甚感觉。
“曾爷爷现在钻研这些了?”
“是啊,年纪大了,曾大郎几兄弟不让他干活了,你四爷爷邀他做木工,他舍不得自己的老手艺,就天天在家搭屋搭桥,咱的路不是凿了四五米宽吗,他看了后,说地龙翻身怕是会塌,让我们在外侧隔两米就搭个石柱撑着上方石壁...”
赵大壮是个门外汉,不懂曾老头的道理。
但只要为族里好,他都乐意做。
于是,翌日清晨,梨花吃完早饭去看新凿的路,第一眼看到的一根根柱子。
柱子遮住了光,路的里侧略显黑暗。
赵大壮指着近前的几根柱子说,“凿了三十几米曾家老爷子才说要添柱子,我们只能搬石砖来堆,慢慢有经验了,凿路就留好柱子的尺寸...”
地面不是很平整,又没什么天光,梨花不敢走快了。
走到第四根方形的石柱前,她望向尚在云雾里的峡谷,“出太阳时,这儿可能看到峡谷里的景致?”
“看得到。”赵大壮说,“不过这片峡谷有点深,也就能看个大概,里面有些什么就看不到了。”
云雾散去时,他看过好几回,也让族里人看过,都说只看到绿幽幽的林子,其他什么都看不清楚,他和梨花说,“你要是怕村里人去峡谷,路凿通后,可以建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