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3/4页)
楚天青很自然地回了一句:“况师兄好。”
实验室里的气 氛还算放松,楚天青心里却有些不安,也不知道这是 为什么?她把实验手册抱在怀里,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镇定一些。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来问我,我都会帮你们。”况志豪的态度非常友善。
楚天青连忙道谢:“感谢师兄!我不太会说英语,也不认识别的同学 ,平时最多只 能说一句‘hello’,能和你说中文真是 太好了。”
之后的几天,师兄师姐们都很客气 ,说话时,都很有礼貌,交接时,也尽职尽责,但他 们的态度有些微妙,始终带着一点 淡淡的疏离感。
楚天青非常理解他 们,毕竟,她只 是 一个短期实习生 ,不是 他 们的直系学 妹,平时她总是 忙着做实验,也没时间和他 们闲聊。
他 们在实验室共事已久,早就 形成了自己的小 圈子。对 外来的新人而言,想要融入其中,并不容易,就 像在一家 大公司里,新人很难在短时间内进 入核心圈层。
过完这一个寒假,楚天青就 要回国了,以后和他 们也不会再有交集。因此,双方心照不宣,将关系维持在一个礼貌却不过分亲近的范围内,就 像食阁里共享一张桌子,却各自低头吃着石锅拌饭的陌生 人。
楚天青一点 也不在意这些小 事,她只 关心自己的实验数据。
偶尔遇到一些问题,她会请教况志豪。
况志豪性格温和,总是 愿意放下手中的事,走过来耐心听她讲述。
楚天青有时会在数据接口、测量误差等细节上提出疑问,况志豪总能迅速抓住关键点 ,给出准确的解答。
楚天青对 他 渐渐生 出一种信任感。
实习的任务早在假期前就 已经敲定了,楚天青和纪明川主要负责量子信息传输模块的改进 ,许月亭和万沐春偏向理论模拟,每天的实验从下午三点 准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 。
楚天青的思路一贯清晰,动手能力也很强。纪明川虽然偶尔话多,但在数据处理方面 格外细致,两人配合得 十分顺畅,实验的推进 速度甚至比预期更快。
楚天青的操作结果总是 全组最佳,导师看了都忍不住点 头。
当然,这也是 因为她基础扎实,经过大学 一个学 期的训练,她不仅掌握了各种实验技巧,也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了,早在寒假开始之前,她就 花了许多时间钻研量子信息传输。如今能在项目中取得 突破,不过是 水到渠成,她已经为这一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天后,楚天青根据一次异常的数据浮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参数假设。她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写完模型,又用程序跑了一轮模拟,模拟结果出人意料,比原先的设想精度提高了一倍以上!
一倍以上!
这是 非常成功的优化了。
实验结束后,楚天青把数据保存好,打算等到第二天再进 行验证。
但是 ,她的重大突破惊动了组里负责数据分析的师兄,实验数据立即被上传到了内部系统。
从那之后,楚天青的进 展就 像按下了快进 键,她在原有模型基础上不断修正参数,每天都有新成果、新回报。
一周后,他 们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汇报,地点 设在实验楼三楼的小 型会议室,出席的人除了他 们这些实习学 生 ,还有带队教授、助教老师、实验室副主任,以及几位来自协作单位的研究员。
汇报由况志豪主持。
他 站在讲台上,语调冷静,一如往常:“近期,我们团队在量子信息传输模块干扰修正方面 取得 了初步进 展,模拟精度从原先的百分之三十七,提升到了百分之七十六,是 所有实验组里提升幅度最大的。”
楚天青坐在角落里,原本正在翻笔记,听到那句话,她的动作顿住了。她抬头看向屏幕,又转头看了一眼身旁的纪明川,纪明川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况志豪继续讲:“这个成果来源于 我们实验组的集体合作,包括各小 组在调试过程中的数据互通,也有多位同学 的补充验证,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一模型进 行进 一步优化,尝试构建更完整的框架体系。”
屏幕上的PPT翻了一页,展示了核心突破的数据曲线,却没有标注任何名字,也没有指出是 谁最早提出了假设,完成了模拟,只 有一行模糊的注解:“近期改进 模型数据实例,进 展良好。”
楚天青捏紧了笔帽。她没有出声,目光落在况志豪的脸上,一动不动。
她一开始是 懵的。
并没有立刻反应过来,自己的成果已经被概括为“集体功劳”。
她不知道自己是 不是 小 题大做?
况志豪确实帮过她好几次,在实验刚起步时,他 站在操作台旁边,专门为她和纪明川讲解过标准流程,甚至还指导过他 们如何保存调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