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8页)

她以前公司去团建,飞机晚点,大家还会被领导拉到机场VIP候机室抓紧时间开个项目推进会。

看看格尔木的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都没有因为大风沙给员工放假,恽诚一个正宗个体户,就这么放过了各位员工的剩余价值,那不合理。

此时正经单位的好人,都只想在家里待着,哪儿都不去,菜都有人送上门来最好。

谁想去户外谁傻逼。

此时,飞行基地里有一个大傻逼心急如焚。

天气预报说,这三天都会持续大风扬尘天气,基地原定的训练计划取消。

根据民航标准,能见度低于六百米,飞机就不能起飞。

就算是战斗机,也不能违背大自然的禁制。

基地取消训练计划合情合理,就连当初往广岛扔原子弹的计划都差点因为广岛上空有厚云层而取消。

以毕星的专业水平和他对基地跑道的熟悉程度,他认为自己就算不看窗外也能飞。

但是他没有充足的理由让基地维持训练计划。

没有训练计划,就没有油,没有油,飞都飞不起来,更遑论飞四千公里去投奔自由世界。

毕星心急如焚,又惶恐不安。

每一次有人打开他办公室的门,他都心里猛然一跳,以为是来抓他的人到了。

“怕什么,现在他们什么证据都没有。”毕星给自己打气,他住在顶楼,电台藏在天台上,每次他都把指纹小心的擦掉,也把自己的脚印清的干干净净。

只要没有抓到他和电台在一起,他就有一百个理由把自己摘出去。

稳住反正现在总部已经不再理他,只要保持电台静默,就没有抓他的理由。

毕星尚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弃子,恽诚的电台却很忙。

总部相信大陆有往新导弹上安装核弹头的梦想,但是他们不相信大陆有这个技术实力。

按照恽诚发来的数据,新导弹能发现海上的航母,然后挑最大的打。

怎么可能!!

他们通过从其他地方获得的资料,分析来分析去,也不认为现在大陆的导引头技术如此牛逼。

他们说对了。

确实没这个技术,是硬编的。

负责编故事的同志早就想到他们的怀疑,且已经准备好了。

这颗超厉害的导弹,使用的是美国在七十年代的“潘兴”弹道导弹上的导引头技术,以前的导弹是射出去就射出去了,落到哪里完全随缘。

但是潘兴导弹导引系统自带雷达,可以精确打击到目标点方圆三十米的范围。

如果这导弹只是美国人自己知道,那他们会展开严格的内部审查,看看是谁泄露了机密。

但是,苏联人也知道,他们认为这种导弹会对苏联造成严重破坏,双方就此事进行了谈判,苏联同意让大量核武器和导弹非武器化,换取美国在八十年代让潘兴导弹退役。

尽管中苏官方关系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不怎么样,但是国与国从来就没有恩怨,只有利益。

面对共同的敌人,谁知道苏联人会干出什么来。

苏联人能比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先知道“曼哈顿计划”,也能把潘兴导弹的详细数据送给中国人。

这个故事早在王雪娇找“狂热全勤爱好者”拿情报的时候,就已经在给恽诚的资料里,其他参数的合理解释也都有。

恽诚当时还夸王雪娇心思缜密,然后他没上交。

总部来问,他就说这情报如何如何的难拿,如何如何的需要走门路,有多少人需要买通。

最终,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打钱!”

现在恽诚把王雪娇当成自己的忠诚战友,或者说,他是用交换“小把柄”的方式,让王雪娇觉得自己对她是真诚的、交心的,将来可以加深合作,所以把搞钱小妙招告诉王雪娇。

王雪娇内心平静,就这?

这不是我们公司经常干的么?不是这不是软件系统开发公司的标准套路吗?

要开发一个什么东西,基础报价不贵,先把甲方套牢再说。

然后,每次增一个需求,都是另外的价钱。

基础框架已经用上了,全部彻底换新的时间和费用甲方更加承担不起,只能咬着牙继续用。

现在总部就是这个状态,他们既然选择相信了导弹会搭载的是核弹头,就需要用一切手段证明搭载核弹头这件事的合理性,不然岂不是显得自己是弱智,一开始就信错了方向。

只要能拿到依据,不就是花点钱嘛!花不了多少!

恽诚与他们成为了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

由于王雪娇搞来的情报,恽诚动动手指,把一份情报分成了七八份,就比原来预计的收入又多了好几万美元,并且得到了总部的高度赞扬和进一步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