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3/5页)

同安公主不再犹豫,起身道:“备车,我要进宫。”

她气势汹汹地冲进庆熙帝寝殿,将调查出来的东西一股脑推到他面前,面若寒霜:“父皇,我看咱们萧家是要完蛋了!”

“呸呸呸,你胡说什么呢。”

庆熙帝嗔怪地瞪了大女儿一眼,到底没冲她真发脾气,只是将那些纸页捡起来挨个看过去。

然后他的脸色也不好看了。

“楚文没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宗人府怎么没报上来?”

同安公主冷哼,“淳王叔要脸面,家里闹出这么大的丑事,他现在还在床上躺着呢。”

她将自己派太医上门问诊,诊出淳郡王妃身体有恙,疑似被下毒,又顺藤摸瓜查出这一连串的阴谋一一道来。

之前这事就在庆熙帝面前过了明路,他还夸了同安公主细心周全,知道体恤宗室长辈。

庆熙帝也没想到,只是派出太医去各家问诊,就能挖出这么多他从未得知的污糟事。

他的锦衣卫呢,怎么成吃白饭的了?

“父皇,锦衣卫虽是您的亲信密探,但这些宗室自诩与我们同宗同族,出身尊贵,根本不把锦衣卫放在眼里,加之前朝先帝曾多次言明要优待宗室,想来他们也不敢过多干涉我们萧家的事。”

同安公主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陆指挥使在大事上一向对您忠心耿耿,但他也无法百分百管束住每一个属下。就像您贵为天子,也无法掌控朝中每个人的心思啊。”

“朕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朕又不是神仙,有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想要背着朕偷偷搞点小动作很容易。”

庆熙帝哼了一声,重重将那份名单往案上一摔,“朕只是没想到,自家人也有背刺朕的时候。”

这都什么乌七八糟的恶心事?

等等,他的亲儿孙没有掺和进去的吧?

庆熙帝又拿起名单仔细看了一遍,稍稍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证明他这一脉的萧家儿孙都是正常的。

“父皇,儿臣恳请您向都察院下发敕令,派出钦差御史,严查各地藩王是否在当地只手遮天,为非作歹。”

同安公主义愤填膺,“都是一个祖宗生的,凭什么他们就能躺在功劳簿上无法无天,还当起土皇帝来了?对得起朝廷每年发放的大笔俸禄吗?”

这句话算是戳中了庆熙帝的要害,一想到宗人府每年报上来的那笔巨款,庆熙帝都心疼得直抽抽。

各地藩王册封都要追溯到他皇祖父那一朝了,说是同宗同族,其实和他本人早就没那么亲近的血缘,还要白白花钱养着这一批正事不干,只会吃喝享乐的宗室子弟……

庆熙帝也想学着女儿问一句:凭什么?

大邺建立已有百余年,开国初期要打天下坐江山,要靠着自家亲戚和兄弟同心协力,才有分封宗室和功勋权贵。但时至今日,这一庞大臃肿的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当权者的心腹大患。

若是各家勋贵都如令国公府、昌宁侯府等这般忠君爱国,勤勉干事的能臣干将也就罢了,偏偏大部分都是躺在祖宗打下来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的,吃喝玩乐样样精通,一到正事通通稀松。

庆熙帝早有意下手整顿,但他年纪摆在这儿了,贸然削爵撤藩,万一干到一半人没了,给儿孙留下个烂摊子怎么办?

倒不如忍着肉疼维持现状,一点点慢慢地动手,看谁家先露出狐狸尾巴,砍了便是。

“朕没想到,第一个向朕谏言彻查宗室的会是你。”

庆熙帝神色复杂地看着同安公主,心生怅惘。

——阿缨若是个儿子就好了。

恒王、裕王他们几个还像傻瓜一样四处逢迎,结交宗室亲贵,争取他们的支持呢,却不知道他们越是这样跳得高,就越是将自己往那个位置推得更远。

唯一能猜中他这个君父心思的,竟然只有同安。

庆熙帝又叹了口气,感慨同安公主的生母去得早,哪怕再给她生个同母弟弟呢?

他也不用在这儿纠结了,直接赐她一个镇国封号完事。

“女儿只是看不过这些混账东西,连那么小的孩子也不放过。”

同安公主仿佛看不出庆熙帝的心思一般,坦然开口:“反正女儿一向得您宠爱,便是得罪了他们又能如何?谁让我命好,投胎成了您的公主呢?”

“哈哈哈,是朕命好,得了你这么个贴心闺女!”

庆熙帝朗声一笑,也不纠结了,既然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不如交给同安。

等他百年后新帝即位,便是看在同安公主此番功劳上,也不会苛待了这位能干的姐妹。

……

阿芝又一次休沐回家,在饭桌上提起:“好奇怪啊,吴琼突然就不来学堂了,听说淳郡王府还派人来把她的东西都收走了,是不许她念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