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人会变(第2/4页)
虽然是金德才堂哥,但在马翠芬眼里也是个外人,她不放心将钱交到别人手上。
“姐,下回我请你们一家去大酒店吃饭。”
话说得很漂亮,但刚才提来的青梨子菜市场就卖五毛钱五斤,那几个加起来连两斤都没有。
去大酒店吃饭……陈蕴只是笑着点了点头。
送走马翠芬和金德才,陈蕴分外感叹。
“你说一个人怎么会变得那么快。”
高明想了想回道:“其实我们也在变,不变的人才更加难得。”
不同的风景看得多,各种事经历得多,很难有人还能一直保持本心而没有半点变化。
这人眨眼就能变,何况是一年半载。
“不管她!”陈蕴挥挥手,像是要把感慨都甩开,又笑眯眯地说挑了挑眉:“我们去看新房子。”
上虹路。
哪怕是上班日,北城的公共汽车依旧拥挤,整个车厢快被樟脑丸的气味腌透。
陈蕴头昏脑涨地挤下车,站在人行横道上大口大口地呼吸了几分钟新鲜空气才缓过神来。
“看来买车这事得赶快了!”高明担忧地拍拍妻子后背。
冬天樟脑丸味,夏天是汗臭和脚丫子味,反正只要每回出远门陈蕴都要遭殃。
先前两口子都觉得在胡同里住得低调所以没想过买车,但看这样子不买是不行了……毕竟有那个条件为什么还要让妻子受罪。
“买吧。”陈蕴揉揉太阳穴,转头往路边看去:“妈他们还没到?”
两口子坐公用汽车,董巧英和两个孩子就坐高铁军的三轮摩托车来。
“来了。”
摩托车开得很慢,轰隆声先一步传进耳朵,接着才是高念安坐在车斗里努力挥舞手臂的样子。
这个款式的三轮车属于时代专属,其实就是辆两轮摩托旁边加个车斗。
车子一开快就容易晃,高铁军平时送孩子上学都开得特别慢。
姐弟俩挤在车斗里,高念平只露出个脑袋,半个身体都滑下了座位。
“爸爸,妈妈。”
三轮车慢慢悠悠停到路边,高明指向旁边的巷子:“车骑进去,右边最后一家。”
陈蕴则抬头往后面看去。
工人医院的红色牌子就隔着条街,走路过去的话最多五分钟就能到。
“地段这么好,房子得值不少钱吧!”陈蕴叹。
工人医院属于市中心的最中心地带,距离人民广场就十来分钟,严格算起来属于二环内圈了。
“这房子是他爷爷那辈传来的老房子,前两年花了不少钱重新装修,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房子刚装好还没住进去就遇见出口的货物因质量问题被退回,导致资金链断裂,否则没人会轻易将祖传的房子出手。
巷子里是一栋栋风格各异的低层住宅。
路很宽敞,完全能容纳得下一辆小轿车开进进来,路两连行道树都修剪得很整齐。
冬日午后的暖阳洒在两边住宅上,显得特别……冷清。
一路走来,陈蕴就没瞧见有一个人经过。
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只能见两人走路的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
“这里以前是片外交官住的房子,后来都随着使馆陆续搬到新区去了。”高明随手指指路边一扇大门边的外文字:“听说已经被市供电局收购,以后说不定会住进不少供电局职工。”
眼下很少会有人买房,反正单位会分房,单位效益越好职工们住得就越好。
比如眼下高明说的供电局……
清一水两层三层小楼,每栋楼的院子都比房子大。
“爸爸妈妈。”
比陈蕴他们早到十几分钟的祖孙四人已经在这栋簇新的小楼前徘徊了好一会儿。
高念安摸遍了门上的每一更纹路,高念平透过门缝都看完了院里的情况。
“妈妈,院里有好大一张桌子。”高念平扑进陈蕴怀里,两只胖手夸张地比划着:“有天那么大的桌子。”
高明笑:“上回来看房子,正巧遇到隔壁有个外国人搬家,我看那桌子还挺新,就想着搬公司能放点什东西啥的。”
钥匙插入,随着门嘎吱一声打开,陈蕴看到了父子俩说的那张桌子。
外国人喜欢用的十二人用长方形餐桌,以前的主人宴请宾客应该才会用到,桌子崭新得连一条划痕都没有。
院子七八十平,方方正正的一个院子。
前房主把前院全铺了水泥,只有墙边砌了两个长方形花台,种的枣树已经枯成根干树枝。
“二明是真有出息了!”董巧英感慨。
儿子开公司挣钱在今天以前那就是耳朵里听说,当真正看到这栋大房子时才有了些实感。
放以前连梦里她都不敢想象有朝一日能住进这么豪华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