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第10/10页)

比如:人制造了锤子,人知道它的目的是敲钉子,但锤子本身不知道,老鼠也不知道,对于后二者,锤子是个不明之物。

从类比法的观点看,若把人比做锤子,那么人本身无法明了其目的,只有制造人的事物才明了人是做何用途的。

人的特点在于,人有意识,这个意识的意思是,人有感觉和知觉,并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力,锤子无法知道自己在与某物撞击,而人却能知道,并能够"想"撞击这件事。

但人也有一个界限,在人的智力范围内,事物被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

对于可知的事物,人在努力争取知道,对于不可知的事物,人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我来讲,人有两个态度,一个是猜测,另一个是什么也不做。

我喜欢并且更赞成猜测。

有一个办法虽然听起来荒谬,但却很有意思,那是我想出的,即制造出一个不可知的事物来。

制造这样一件东西很困难,首先,它在逻辑上就站不住脚,因为既为不可知,那么如何制造呢?

另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不可知的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它有何用途?事实上,谈论到具体问题本身就很荒谬,因为不可知事物就连它的材料也应是不可知的,但是,在我们经验的范围内,我们知道,用可知的材料是能够制造出不可知的东西来的,比如:"人的目的",就是用可知的文字制造的。

如果我制造不可知的事物成功,那么能说明什么呢?

我认为那可以说明,不可知的事物是存在的,也是可以制造的,但却仍是不可知的。

99

关于完美不存在的证明。

只要是某种东西为我们所知,那么这种东西必定有某种我们知道的特点,这个特点往往是这一事物的性质,或是它的属性,比如:音乐。

音乐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某种反响,这种反响无法说清,有时却能十分准确地描述出我们的内心状态,音乐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模糊性,这是它的特点,但我们也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缺点,因为它不够清楚,在语义学的意义上,模糊本身就构成了清楚的对立面,在清楚的意义上,模糊才得以具有意义。

那么,什么是完美呢?

我可以这样推测,如果说,我们不知道一个事物的特性,它的对立面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当一个事物不可知时,它就会有我们所说的完美。

但这样的完美也有问题,那就是它的意义是完全的虚空,除了不可知以外,它完全地没有意义,而不可知本身也没有意义,我的意思是说,这样的东西没有意义,而且,也无法确定其存在,这就是说,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说到此,我想我已经粗陋地证明了完美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

100

当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毫无意义时,美却在这种毫无意义中显示出来。

比如:当我们知道,所有命题的证明不过是套套逻辑,但那证明过程的完美却令我止不住地一看到底,这就如同当我们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时,美却在一个故事的千差万别的讲法中显示出来。

反过来,当美不再具有意义时,我们能发现什么呢?我想,我们能够发现的是,美是情感对这个世界一厢情愿的请求与肉麻的吹捧,事实上,美是多余的,是一种多年沿习下来的习惯,因为它是难以说清的,花比果实美吗?这显然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