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想建风电场,谁赞成……(第3/4页)

安夏到了地方之后,当地领导热情接待,这可是投资大户啊!!

当安夏再次向他们提出想要在这里盖数据中心的想法时,他们也还是那个问题:电从哪里来。

更进一步的细节是:

修风电场的钱,理论上应该由电业局出。

但是这里的电业局也挺穷,拉拉扯扯想白嫖市里的地,当然,他们说的是延期付款。

而且还想从市里拉赞助,说回本了,再还。

市里宁愿投钱给皮件市场,以现在的情况看,皮件市场两三年就能回本,风电场说要二十年回本。

傻子才投风电场。

于是,就卡在这里了。

这里的领导非常欢迎紫金的「中国货」在这边开分公司,专营皮货生意,想要税收优惠、房租优惠,都没有问题。

然而,在这里开分公司毫无必要,华北分公司就能一把罩了。

安夏就想建数据中心。

眼看已经没得谈,安夏已经计划第二天就回程。忽然,她接到电话,是那天饭局上的一位同行,说他已经过来了,问安夏在什么地方。

安夏有些意外。

等他到了之后,安夏更加意外了。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那天一起吃饭的人都来了。

安夏住的是本地最好的旅馆,搁大城市里,也就是一个中低档的小招待所,几位大老板进门就一脸嫌弃。

“这边条件这么差,真的能弄好吗?”

“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虽说这不是山海关,是杀虎口,会不会也一样啊?”

安夏将关于皮件一条街的新闻调出来给他们看:“你们要是担心的话,一会儿去皮件一条街看看,是真的想做实事,还是政绩工程,到现场,相信你们都能看得出来。”

几位当真包了辆车,赶去了皮件一条街,亲眼看看,亲口问问,又观察了一会儿销售情况,他们终于相信这边的管理部门,是真的想干实事。

市领导、电业局领导,「各位客商朋友」欢聚一堂,吃着羊肉喝着酒,畅谈未来发展。

市领导喜气洋洋地说:“啊,盖风电场嘛,我们是支持的,地随便挑,我们也希望你们多多投资,这样才能拉动我们这里的经济发展。”

意思是:想要地可以,拿钱来买。我们还等米下锅呢。

然后,电业局的同志说出他们的现状:没钱,真就是没钱。

不说什么回报收益率这种未来的事情,现在要他们买设备,那钱都是掏不出来的。

国家电网的「厂网分离」制度是在2002年才执行的,分出了五家发电公司,按公司的运营方式做项目。

现在,还是国家电力的地盘,很多事情不好操作。

如果私人够有钱,自己搞定地皮和设备来发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不并网的话,电力供应会高低起伏,有风时有电,无风时停电。

并网之后,由电力公司集中调度。

有风的时候,风力发电的电可以送去需要的地方;

无风的时候,火电、水电、核电都可以过来帮忙代班。

所以,无论如何,都还要走一趟国家电力公司的流程。

几个民营企业,想自己发电,还要并网?

没有明文禁止。

因为从未有过先例。

国家并不反对国营电力公司之外的单位自己发电,那些小水电站就是例子。

但是人家小水电站不需要并网。

水电比风电稳定太多了,就算有丰水期和枯水期,那也是可以预测的。要是赶上洪灾或是大旱,那也是提前几天就能估摸个差不离。

风电要是不并网,老天爷突然哪天决定不刮风了,这上哪儿说理去。

天气预报这个连下不下雨都说不准的废物,还指望它们预测风?

电业局领导十分担忧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新闻上看过数据中心的相关报道,知道这个数据中心特别重要,不能断电。

安夏却没有回答他的担心,反问道:“如果能解决并网的问题,我们自己投资,是可以的吗?”

“那当然。”

“并网的事情,您先提申请,我这边找找人,帮帮忙,只要没有禁止,就有机会。”

事情要一步步的做,紫金公司给电力系统做了不少东西,安夏早就跟大领导的关系处得不错。

听说安夏想搞个风力发电场,还想并网,领导不仅没有反对,还十分积极。

新能源在80年代就已经起步了,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里,专门有一个部门,叫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处。

当时热热闹闹的搞过一阵子,世界银行都给了一笔钱,专门用来推广风能和太阳能。

但是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总之,啊,就是有点没面子。

没做起来的原因是风电的电费实在太高了,比火电高太多,没人愿意用。

风电贵的原因是设备太贵了,国内现在所有的风电设备,都是Vestas和GE这两家国外公司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