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想建风电场,谁赞成……(第4/4页)

安夏以为只有这两家能做,因此形成了垄断高价。

“国外只有这两家公司卖吗?”

“不是,但是当时要买设备,都要找中间商,一台风机的回扣就是20万。”

八十年代的二十万人民币!

再加上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许多单位都蜂拥去买国外的设备,什么垃圾都能卖出去。于是厂家和中间商形成了价格联盟,就是不肯降价。

“没有国产的吗?”

“有是有,节能处那边找了洛阳拖拉机厂,西安飞机制造厂来生产风力发电设备,但是都没有成气候。”

事实上,国产风力发电设备成气候,是国家在2008年给出高额补贴后,逐利的企业们才一拥而上。

“没有成气候不要紧,他们还在生产吗?”安夏问道。

“生产是还在生产的,但是整体水平,跟国外设备有一定的距离。”

他说得太客气了,岂止是有一定距离……

安夏表示理解:“能用就行。”

并网的事情搞定。

地皮根本就不算事,领导早就说了:钱到位就能办。

甚至还给打了个折。

安夏与那几位老板合作投资了一家公司,用于建风电场,起名为聚合新能源公司。

紫金出钱最多,占控股地位。

万事俱备,只欠设备。

新公司的采购经理一脸为难的将他拿到的国产设备数据给安夏看,这个数据,相当不能令人满意。

安夏却无所谓:“你就按国产设备的报价,跟外国人砍价。告诉他们,我们不是没得选,不是一定要买他们家的,我们有保底的选择。”

采购经理顿悟。

重金挖来的采购经理果然出息,运用兵法智慧,把国际上那几大风电设备提供商的价格联盟硬是给挑拨分裂了。

最终拿到了一个不错的价格。

“但是,他们要求我们采购的数量,比我们需要的多10%。”采购经理将对方的要求递给安夏。

经过测算,增加的费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只是按现在的即定数据中心数量来看,平均发电量会超过所需。

安夏本来的计划是:起风时自己用自己,没风时求其他发电厂救命。

“没关系,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数据中心机房很快还得扩建。再说,不还能卖给别人么,离首都那么近,首都肯定要电的嘛。”安夏大手一挥,批准了数量。

令安夏意外的是,她甚至都没有等到卖电的那一天。

就有三个在中国投资了研发中心的外企凑过来,大意就三句话:“听说你们要新建数据中心?我们正好也要。”

“多少钱?”

“能带我们玩吗?”

能能能,欢迎欢迎,记得交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