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三定侦查法(第2/4页)

接下来,他开始介绍其他几位。

“老汪,汪学昌。”

“刚子,廖刚。”

……

姜凌与李振良接过热水,和每一名参与此案的刑警打招呼。

李振良满面堆笑,举止有些拘谨,毕竟是个新环境,遇到的全都新面孔。

姜凌却很淡定。

她在公安系统工作了32年,虽然档案室工作相对比较“宅”,但也需要与前来调取卷宗的同事打交道。除了极个别的害群之马外,大多数刑警都专注事业,将“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七个字深深刻在心中。

大家都是好同志,为了同一个案子走到一起,有什么好拘谨的?

双方介绍完之后,袁毅便让周瑾亮把审讯笔录拿给姜凌看:“应队说你的地理画像技术很厉害,能不能根据他们交代的内容找到孩子们的埋尸点?”

底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都有些迷惑。

刑侦支队女性少,极少跑外勤,突然冒出个派出所借调来的姜凌,原以为有什么三头六臂,没想到是个长相标致的小姑娘。

倒不是重男轻女,实在是工作性质不一样。

刑警每天面对的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抓捕过程充满危险,经常要出差,搞不好还得风餐露宿,让女性吃这种苦头?那还提什么保护弱小!

姜凌看得出来大家的疑虑。

她既然在袁毅面前说了一个“能”字,就必须在今天露一手。

姜凌没有马上看人贩子的口供,而是开始提问。

“三男三女,学历水平如何?”

“谢家燕读过小学,其余都是文盲。”

“最多的姓是什么?”

“沈。”

“一共几个人姓沈?”

“三个。”

“沈三壮是哪里人?”

“新昌县青石镇大槐村。”

“姓沈的那三个人贩子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吗?”

周瑾亮点头:“是,都是新昌县青石镇大槐村人,一个地方出来的。”

姜凌沉吟片刻,转向另一个问题:“沈小梅说,死了五个孩子,她亲眼看到孩子们咽气了吗?”

袁毅插话:“我后来也问过她,她说沈大壮他们根本不愿意花钱给孩子治病,那五个孩子气息奄奄,肯定活不长。”

姜凌示意李振良将放在打拐大队角落的白板推过来。

李振良很配合。

姜凌从白板底部凹槽里拿起一支蓝色马克笔,写下新昌县青石镇大槐村这九个字,并划了一条粗黑线:“埋尸地就在这里。”

袁毅一拍大腿:“其实我也有这个想法,只是缺乏相关证据支持。今天已经和大槐村派出所取得联系,让他们到村里调查沈三壮他们,估计最快要等明天才能有消息。”

审到现在,多年打拐的经验告诉袁毅,这些人贩子是有组织、有预谋、有完整拐卖链条的成熟团伙。但是目前这五个人嘴很严,回避关键问题。

现在各地警方还没有像后世那样户籍消息、犯罪记录全国联网,只需要上网输入身份证号什么就一目了然,有什么事都得发协查通报、打电话询问。

如果没有调查范围,协查通报发给谁?电话打给哪个公安局?这工作量得让所有警察都累趴下。

姜凌没有着急解释为什么能确认埋尸地,而是询问周瑾亮:“有没有问清楚,团伙名称是什么?”

周瑾亮摇头:“问倒是问了,不过他们都说没什么名称,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带着孩子乞讨。”

汪学昌补充了一句:“他们不承认是拐卖,只说是从孩子父母手里买来的。我们问清楚了,每个孩子的父母都签了个寄养协议,证据还挺齐全。”

廖刚咬牙道:“他们准备得可真充分,我们正在核对信息,在等那边警方的确认。”

周瑾亮长叹一声:“第一次碰到这么有组织的拐子团伙,真有些难搞。我就怕这些信息都是胡乱编造的,要是没查到,他们就会咬死说是对方父母欺骗。现在除了小薇这孩子有点消息这外,其余几个孩子都没有打听出有用的信息。”

姜凌冷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们不可能是一块铁板。我听小薇说,谢家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三、五天,估计她与上级有联系。我看她口齿伶俐、谎话张口就来,对沈三壮多有压制,沈三壮肯定心有不满。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撬开沈三壮的嘴。”

周瑾亮看向汪学昌。

汪学昌立马站起来:“好,那我再次提审沈三壮。”

廖刚也跟着起身:“就说谢家燕供出他是头目,罪加一等,先诈他一下试试。”

姜凌点了点头,提醒道:“问问他们的团伙名称,把这个问题夹在一堆简单问题之中,让他们没有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