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三定侦查法(第3/4页)
这种方式汪学昌与廖刚都熟,笑着说:“好!”
姓名?
性别?
籍贯?
学历?
常住地在哪?
团伙名是什么?
先用简单题目麻痹对方,然后突然抛出一个关键性问题,趁着对方没有防备,真实答案顺手拈来。
等汪学昌与廖刚离开,袁毅问姜凌:“你为什么这么关注团队名称?”
姜凌当然不能说自己知道团伙头目的名字是沈天鹞,问出“鹞子”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精准锁定沈天鹞。
“很明显,这是个有组织、有预谋的拐子团伙,目前我们控制的六名嫌疑极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对方能够将五名病童迅速转移,说明他们有车,并且调配很方便。”
“五个文盲、一个小学文化,这样一群人能够伪造户籍信息,编造孩子病历,甚至还准备好了寄养协议,这说明他们的头目文化程度较高,在当地很有势力。”
“嗯。”袁毅来了灵感,“有车,调配方便?对方说不定有车队!”
姜凌嘴角微勾:“对!”随即在白板上写下“车队”二字。
周瑾亮也兴奋了起来:“文化程度高、当地很有势力?那这个人的工作性质应该经常与政府机关打交道,如果能知道他是哪里人,那应该好查。”
李振良刚才一直沉默当背景板,但现在被大家热火的讨论所感,也渐渐甩开那份拘束,大胆发言:“这人多半和沈三壮有亲戚关系,不然团队里怎么那么多姓沈的大槐村人?”
姜凌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沈”字。
“这个人,姓沈,老家在新昌县青石镇大槐村或者附近村落,读过一些书,至少高中学历,能调配一个车队,经常与政府机关打交道,人缘很好。”
周瑾亮霍地站起:“那还等什么?赶紧查!”
姜凌抬手往下压了压:“别急。”
袁毅瞪了周瑾亮一眼:“慌什么?”都是老刑警了,怎么还跟个毛头小子一样,沉稳劲儿连姜凌这个刚工作半年的新手还不如。
周瑾亮道:“怎么能不慌呢?小姜刚才说了,这是个团伙!大团伙!他们手里肯定还有不少被拐卖的孩子,耽误一天就多受一天罪,多一分危险啊。”
反正也要等汪学昌那边的审讯结果,姜凌便开始她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首先是三定。
定性质、定范围、定脸谱。
姜凌并没有丝毫藏着掖着、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想法,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定——定性质、定范围、定脸谱”这一行字。
姜凌说:“犯罪心理画像,通常从这三定侦查法开始。”
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九个字,三定侦查法可是在无数次刑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果,也是2012年犯罪心理画像协会年会暨行为证据分析研讨会上的主题。
定性质,解析犯罪动机;
定范围,指明侦查方向;
定脸谱,进行犯罪心理画像。
“详细展开说说~”袁毅很识货,一听到这“三定侦查法”便眼睛一亮,身体前倾,兴奋地指挥周瑾亮:“赶紧嘀,拿出笔记本来记着。”
姜凌虽然没有讲课的经验,但她爱读书、爱思考、记性好,因此说起三定侦查法来那是顺手拈来。
“定性质,就是解析犯罪动机。我们先从这个开始。”
“本案为贩卖儿童案,大部分为暴利驱动型犯罪,占比约七成,目前男童买价基本为3000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的工资收入,可以在县城买一套房。”
周瑾亮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一边记一边点头:“对,我们抓的那些人贩子大多数都是为了谋取暴利。”
姜凌继续往下说:“第二类犯罪动机为需求链传导型,传统宗族观念催生买方市场,有些地区为了续香火,有的地区为了养儿防老,这种犯罪动机之下,贩卖的以男童为主。”
周瑾亮再次点头:“没错,我们前一阵到合渭乡解救的几名儿童,都是那些没儿子的家庭花钱买过去传宗接代的。”
姜凌说:“第三类犯罪动机为报复社会型。”
她清楚记得,1995年湘西某案,人贩子正是因自家孩子夭折,连续拐卖12名儿童“陪葬”;2001年重庆某案,人贩子是名不孕妇女,她专拐女童后虐待,以模仿母亲角色。
说起这个,袁毅皱起了眉毛:“我们打拐大队成立以来,也遇到过一起类似案件,同村人独子夭折,出于嫉妒将邻居家三个儿子拐卖。不过这类案件好侦破,只要顺着社会关系追查就可以。”
一想到拐卖儿童的第四种类型,姜凌内心很沉重。
这一类,是器官贩卖关联型。据1998年某省会城市打掉的犯罪团伙账本显示:健康儿童心脏报价15万元,角膜一对2万元,这些都需要活体摘取,残忍至极。不过目前器官移植技术还不成熟,器官贩卖市场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