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雏菊(第3/5页)
看来,应玉华应该是遇到了难处,而且这个难处还不能告诉父母、兄长。
姜凌不忍心看一名花季少女就此凋零,便多说了几句。
“还是老规矩,先分析动机。”
“自杀本质上是为了逃离不可承受的心理痛苦。不同于其他自杀方式,割腕只有20%左右的人是真正以死亡为目的的。”
“第一个动机,是情绪失控的宣泄。因为腕部痛觉神经密集,生理性疼痛能暂时覆盖心理痛苦。”
“第二个动机,是自我惩罚。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通过割腕来实现对自己的惩罚。”
“第三个动机,是非语言的求救信号。因为无助、焦虑、困顿,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旁人的关注,乞求有人能帮助自己。”
先前姜凌分析犯罪动机时,应松茂觉得很神奇。
剖析人性、解构犯罪行为,这样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才是真正学以致用。
可是当分析的对象换成自己妹妹时,应松茂的内心却煎熬无比。
情绪失控、自我惩罚、非语言求救?每一个专业名词背后都是血泪与痛苦。只恨自己平时对妹妹关心不够,现在她以割腕的方式自杀,他却连原因都找不到。
应松茂哑着声音问:“那你觉得,玉华这次的行为,是哪一种动机?”
姜凌想了想:“伤口是怎样的?你给我形容一下。”
应松茂闭了闭眼睛,深呼吸之后才回答姜凌的问题:“创口共有两道,相互交叉。”
姜凌再问:“深度如何?”
一想到妹妹的伤口,应松茂便脊背发寒。他昨晚在局里加班没有回家,如果不是母亲今天早上发现及时,恐怕玉华就救不回来了。
“很深。”一想到那皮肉翻起的惨状,应松茂便声音颤抖。
姜凌知道他心里难受,但现在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安抚情绪,只能尽量用温和的语气继续做理性分析。
“创口交叉线代表否定,大概率是第二种动机,你妹妹割腕是一种自我惩罚。伤口越深,代表她内心的负罪感越强。”
自我惩罚。
玉华到底犯了什么错?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玉华这么善良、老实、与世无争的人,如此决绝地惩罚自己?
只要一想到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在他不知道的角落里暗自啜泣、痛苦挣扎,应松茂便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
小时候玉华是自己跟屁虫,他走到哪里,她便跟到哪里。她虽然不能开口喊一声哥哥,但她的眼睛里满满都是依恋与崇拜,多么可爱啊。
后来她上聋哑学校,学会了写字和手语,她有点什么事都会“告诉”自己。交了什么朋友,学了什么知识,看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她都愿意和自己分享。
是什么时候,她不再愿意和自己说话了呢?
应该是从自己离开晏市,到京都上公安大学之后吧?分隔千里,他一心扑在学业上,和妹妹联系得就少了。
等到应松茂毕业后分配回晏市,玉华见到他时便显得羞涩,问她什么她总是抿着嘴笑,再不愿意和他分享她的内心世界。
妹妹长大了,也和他生分了,再也不是那个牵着他衣角在家属院里玩耍的小女孩了。
应松茂站在那里沉默不语,袁毅不好离开,便与姜凌聊了起来。
袁毅看向姜凌的目光里带着钦佩:“你分析的这些,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内容?”
姜凌摇了摇头:“算是危机干预心理学吧,心理学分支挺多的。”
袁毅赞了一句:“你懂得挺多啊。”
姜凌想了想:“嗯,我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看了不少杂书。”这些书籍目前还没有出版,所以她所拥有的知识在九十年代显得很超前。
应松茂这个时候也整理好情绪,抬头看向姜凌:“我妹妹现在什么事都不跟我说,我也不知道她有什么心事。她平时很乖巧,要不是这次自杀,我和爸妈都不知道她心里那么苦。玉华性子柔弱,打不得、骂不得,也不能逼,我真是没招了。”
说到这里,应松茂的眼里闪着期待:“你有没有办法问清楚玉华的自杀原因?只有找到她自杀的缘由,我们才能想到办法帮助她。”
姜凌看着应松茂。
此时此刻的他,还没有成为缉毒警,还好生生的活着,为妹妹担忧着。
四月的阳光,从医院走廊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正打在应松茂的半边脸颊上,仿佛为他沐浴上一层金光。
应松茂站在医院三楼的走廊,他的下颌线被光影切割出漂亮的棱角,眼睑下方因为忧心忡忡有些泛青,被阳光镀上温润的光。他的睫毛在明暗交界处颤动,仿佛蝴蝶飞舞,忽然就停留在了姜凌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