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豆浆(第4/5页)

回到局里,一大队办公室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初步的现场勘查报告和医院反馈陆续汇总,确认毒物为剧毒鼠药“□□”,中毒人数共七人,其中年纪最大的刘乐生刘大爷情况最危重,仍在抢救。

投毒点锁定在刘美凤那个装着自制“秘方”的布袋子,那里残留物的中毒物浓度最高。

秦铁山已经决定退居二线,这一个案子便是对他的接班人雷骁的考验。

这个案子破了,那雷骁升刑侦支队队长便是板上钉钉;

如果案子破不了,那局领导会慎重考虑。

以姜凌为组长的犯罪心理画像小组、以洛云琛为组长的刑侦画像小组再一次被拉进了专案组。

一上午都在整理现场、询问当事人,直到下午三点半,专案组第一次碰头会才在一大队办公室里召开。

范威先对案件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是作案时间的确定。

据刘美凤说,她的豆浆之所以醇厚丝滑,是因为她在熬煮之后,会在豆浆里添加豆粉的缘故,那个被认定为投毒点的布袋子,就是她装豆粉用的。

豆粉袋在前一天,也就是6月23日收摊后,大约晚上7点左右,放入摊位下方带锁的矮柜。她今天早上,也就是案发的6月24日清晨4点到摊位开始备料,煮豆浆时加入豆粉。

因为投毒行为必须在毒物混入豆粉袋之后生效之前发生,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作案时间6月23日晚上7点至6月24日凌晨4点。

雷骁点了点头:“嗯,那就重点排查此时间段内出现在摊位附近的可疑人员及活动。”

范威开始分析作案地点与目标:“投毒者能够精准投毒点在秘方豆粉袋内,这说明投毒者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投毒者很熟悉刘美凤煮豆浆的操作流程和习惯,还知道她使用豆粉,并且知道豆粉袋的存放位置。”

“第二,投毒者能接触到那个存放豆粉袋的矮柜。经检查,矮柜锁头完好,但柜门缝隙较宽,有可能可以通过某种工具投放,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技术验证。”

“第三,投毒者很了解摊位的物理环境,可以利用周边遮挡物来掩藏行迹。因为我们初步询问了一下周边居民,没有人注意到案发时间段有什么可疑人员。”

听完范威的简要汇报与初步分析,会场忽然安静下来。

群体中毒,是私人恩怨,还是社会性报复?动机不明,中毒者众多,这个案子不好查啊。

关键是,头绪太多。

如果是私人恩怨,那中毒的、经常光顾早餐摊的顾客都有可能是被报复的对象,这么多人的社会关系,怎么查?

如果是社会性报复,那投毒者就是要通过制造大规模恐慌、伤害或死亡来“惩罚”社会,又或者是想引起社会大众对其诉求的关注。

这种案子通常手段隐蔽、动机抽象,可以说超出常人的理解范畴,除非对方主动跳出来,否则很难破案。

雷骁站在黑板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他手里捏着粉笔,想起了今天上午才被秦队夸奖的、由姜凌整理完善的三定侦查法。

秦队不是说了吗?要重视理论指导、大胆创新。

前面几次都是听姜凌说,这一回雷骁决定试着用用。

雷骁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定侦查法”这五个大字。

姜凌与组员们交换了一个眼神,眼里都写着大大的惊叹号。

姜凌真的很开心,她的方法终于被重视、被应用了。

组员们则有点小骄傲:瞧瞧!雷队也开始用咱们组长教过的方法了。

雷骁看向姜凌。

姜凌微笑颔首。

雷骁开始分析:“姜凌说过很多次的三定侦查法,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定性质、定范围、定脸谱。”

“首先,是犯罪动机。凶手为什么要采用投毒的方式,无差别地对早餐摊食客下毒?”

底下有人说:“报复吧。”

雷骁抬手指了指这个说话的人:“很好,那这个报复是针对某个人,还是某个群体?”

范威站了起来:“目前的七名中毒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没有明显共性,我个人倾向,这是无差别报复社会。”

有人举手发言:“有没有可能,是针对早餐摊主的呢?比如说同行看刘美凤家生意太好,所以故意投毒报复?”

雷骁在黑板上写下“犯罪动机”这四个字,然后在右侧画了个大括弧,然后并排写下“报复社会”、“报复早餐摊主”两行小字。

被大家积极发言的氛围影响,刘浩然也有点技痒,举手道:“也有可能,是报复小区里爱喝刘美凤家豆浆的某个人,比如那个中毒最深的刘大爷。凶手知道这个人每天都会喝豆浆,所以故意下毒。至于其他人会不会中毒,他不在意,正好可以掩盖他的杀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