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筹建(第3/4页)
一口气说完这四点目标,她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7.16案就是一个警钟!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战场,已经延伸到了我们看不见的数据空间。没有这样一个集信息收集、分析、预警于一体的数据中心,我们面对日益狡猾、技术化的罪犯,将越来越被动!它将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基石!”
提议抛出,会场陷入短暂的沉寂。
刑侦支队队长雷骁虽然很欣赏姜凌,但他并不能理解什么“数据”、“存储”、“整合”的意义,他第一个提出了质疑。
雷骁嗓门洪亮,带着惯有的直接:“小姜,你这构想是挺好的。可这数据中心到底应该怎么建?听着有点理想化、太玄乎了。咱局里历年积压的案卷堆成山,光录入就得猴年马月吧?再说,破案靠的是经验、是脑子!电脑那玩意儿,冷冰冰的,能有人脑转得快?能比得上我们老刑警的火眼金睛?搞这么大阵仗,投入人力物力,别最后成了个花架子仓库!”
雷骁的疑虑代表了一部分老同志的心声,会场里响起几声附和的低语。
“对啊,要是什么都靠电脑,那还要我们这些刑侦人员做什么?”
“花这么多钱,可别最后啥用没有,光摆看了。”
“还是得谨慎,匆忙上马不可取。再说了,就一个金融案,哪里就谈得什么新型犯罪浪潮?危言耸听!”
姜凌没有立刻反驳,她理解老同志的担忧,以及对新技术的恐慌感。
她平静地看向雷骁,然后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坐在后排一直安静聆听的梁九善身上。
梁九善用嘴型,无声地说了两个字:加油!
他的眼睛里,满满都是对姜凌的信任与支持。
“雷队的问题很实在。”姜凌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议论,“录入基础数据,确实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决心和耐心。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做,未来只会更难。”
她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锐利,“至于电脑和人脑……雷队,7.16案里,那个躲在城南废弃培训室,用偷来的电子钥匙转走老百姓血汗钱的魏高利,他靠的是人脑,还是电脑?”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靠的是人脑对电脑漏洞的精准利用。”姜凌自问自答,声音清亮,“我们靠什么抓到他?靠的是传统走访锁定了嫌疑人范围,但最终钉死他的,是技术手段捕捉到的那9秒钟的电子脚印,是分析出他操作习惯里的技术人格特征!”
她看向雷骁,目光如炬:“雷队,您说的对,面对狡猾的罪犯,刑侦经验、人脑的火眼金睛永远不可或缺。但是,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速度快得让所有人眼花缭乱。新型犯罪会层出不穷,再依赖老经验、老方法,我们有可能永远被罪犯牵着鼻子跑!我想,这应该是在座的各位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说到这里,姜凌刻意停了下来,给大家一个思考和缓冲的时间。
雷骁的脸色变了。
他想到了姜凌与老队长秦铁山在第一次专案组会议上的交锋。
一开始,秦铁山坚持采取人海战术排查法,但姜凌却站起来坚持先用三定侦查法分析,并直面叫板说要调整侦查方向。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是姜凌大获全胜,是秦铁山接受了姜凌的新思想、新方法。在退居二线之前,秦队还发表了感慨。
他说,刑侦破案,靠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学习的能力、创新的勇气,和对真相、对正义的追求。
他叮嘱雷骁等中层领导,要敢于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要当好引路人,做好铺路石。
雷骁自问,老秦的嘱托,他做到了吗?现在,姜凌提出新型犯罪的发展趋势,提出要创建数据中心,提出紧跟时代不掉队,要让我们永远走在罪犯之前,这难道有错吗?
雷骁面色凝重,在内心反复琢磨着姜凌的话。
其他老同志都没有发话,经侦的赵铁柱先有了行动,他猛地一拍桌子,“噌”地站了起来。
“小姜说得对!”赵队的声音洪亮,脸上没有半分质疑,只有一种捍卫职责的刚毅,“这起案子就是教训,血淋淋的教训!我老赵以前是有点跟不上趟,可这‘瞎子聋子’的滋味,我的绝不想再尝第二次。这数据中心,必须建!而且要快建!建好!我赵铁柱第一个支持。局党委会上,谁敢说个不字,我老赵跟他好好掰扯掰扯,以后的仗怎么打?就得靠这数据‘眼睛’、数据‘耳朵’!”
赵铁柱的支持和掷地有声的表态,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在会场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雷骁沉默半晌,点了点头:“老赵说得对,我们这些老同志也得与时俱进。建数据中心,我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