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布控(第2/4页)
苏心婉指着拼接在几块屏幕上的模糊监控画面,语气里带着兴奋:“3月10日下午3点15分,后巷东口。虽然糊,但这个穿深蓝色夹克、走路有点外八的,身高体型和王兵吻合。他在这个垃圾桶旁边,站了足足四十二分钟,眼睛一直瞟着员工通道那个铁门和地上的运钞车轮胎印。”
庄建柏则迅速在白纸上勾勒:“特征强化图出来了,张强,平头,方脸,习惯性皱眉,走路晃肩;李猛,微胖,圆脸,脖子短;王兵,瘦高,走路轻微外八,喜欢穿深色夹克或运动外套。”
清晰的画像特征和关键影像截图,第一时间被扫描、打印出来。
围绕着这些监控画面、照片的,是张强、李猛、王兵三人密密麻麻的前科记录、近期银行流水、旧货市场登记表复印件。
姜凌站在桌首,目光扫过每一份材料。李振良、苏心婉、庄建柏分坐两侧,神情专注,手里拿着笔和笔记本。
“时间紧迫,废话不说。”姜凌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强大的控场力,“目标三人,张强、李猛、王兵,预谋抢劫城北信用社。我们的任务是完成初步画像分析,明确团伙内部关系、分工、行为特点、潜在风险点,为赵队现场布控提供技术支持。”
她拿起一张旧货市场的登记表复印件,手指点在购买记录上:“先来看工具购买的时间和方式。王兵,3月8号下午,独自购买三把大号液压剪、三个头套、三副劳保手套。一次性,现金付清。这说明了什么?”
李振良立刻接道:“行动工具统一采购,说明王兵在团伙物资准备上拥有主导权,或者至少是执行者。他熟悉这类工具,并且对数量有明确要求。”
姜凌摇了摇头:“不,不止是这些。李猛上午刚买了摩托,王兵下午就去买了破坏工具和遮掩物品,大家注意这个顺序。行动物资的采购,很可能是围绕核心暴力工具和遮掩物来进行的,王兵是最后、也是直接掌握破门和遮掩这两个关键环节的人。”
姜凌拿起王兵的照片,那张凶狠的脸在灯光下显得更加阴鸷:“再看他的前科。”
姜凌迅速翻出几份泛黄的询问笔录复印件,指着其中一份:“看这里,七年前,王兵17岁,伙同他人盗窃一家五金店。店主发现阻拦,王兵直接用顺手抄起的扳手,砸断了店主三根肋骨。笔录里受害店主原话是:那个瘦高个下手最狠,像条疯狗!”
她抬起头,环视众人,语气沉重:“暴力倾向明确,下手凶狠,不计后果!他负责采购液压剪这种强力破拆工具,绝非偶然。这种人,一旦让他拿到枪……”
姜凌没有说下去,但前世那喷溅的鲜血画面仿佛在每个人眼前闪过,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重了几分。
姜凌总结道:“所以,王兵在团伙中的角色定位是:破门、暴力实施者。他负责最危险的攻坚环节,也是最不稳定、最可能使用致命武力的危险源。枪,极大概率掌握在他手里,或者由他主导使用,他是布控首要的压制目标!”
李振良的红笔在王兵的名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旁边标注:危险源,火力点。
“好,下一个,张强!”姜凌的视线转向那个方脸平头的照片。
她拿起几张监控截图复印件,这是苏心婉与庄建柏筛选出来的有效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踩点的影像,能够发现什么有效信息?”
姜凌将几张截图并列排开。画面模糊,但能分辨出同一个平头方脸的身影,出现在信用社后巷不同位置,时间都是工作日下午2点到4点之间。
众人认真查看图片,沉默不语。
姜凌用笔尖点着图片,提示道:“张强连续五天,风雨无阻。地点全部集中在后巷、员工通道侧门、以及那个不起眼的、但运钞车有时会临时停靠的死角。他的日常行为表现为站立观察,有时假装打电话,有时蹲下系鞋带,目光始终锁定银行出口、通道门锁结构和周边小巷入口。而且——”
姜凌的声音提高了些:“请注意他的穿着。第一天深灰夹克,第二天黑色运动服,第三天藏蓝棉袄……他在不停地更换外套。再看这张,他侧身时,脸上有东西,那是口罩,他在有意遮掩面部特征。”
一直在搜寻监控录像的苏心婉立刻反应过来:“我明白了!他在系统性地观察,目标很明确,就是信用社的后勤通道和安保薄弱点。连续五天,时间固定,说明他在试图摸清银行下午这个时间段的内部人员活动规律、安保换岗间隙。换外套、戴口罩,是反侦察意识,他在极力避免被识别和追踪,这份耐心和谨慎……”
“远超普通混混。”庄建柏接口,带着一丝惊异,“这踩点手法,简直像上班一样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