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随军

接下来一段时间, 刘协仍然每天忙着宣召臣子。治所内的大多数人都被他找过,就连刚刚归降的张绣与曹操的几个儿子都没逃过刘协的召见。

偏偏刘协还表现出绝对的雨露均沾,没有多亲近哪个人, 也没有少亲近哪个人。

如果不是顾至早知道刘协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他都得怀疑对方是不是闲得慌,又或者神经过于粗壮,竟一点也不怕惹恼曹操。

“天子有所欲,臣下必当竭力从之。”对于刘协的一系列行动, 曹操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将“忍”字功夫做到了极限。

曹操能忍,顾至不能忍, 尤其是在刘协轮了一圈, 终于找上贾诩的时候。

“主公纵然事忙, 也该见一见贾文和。”

顾至如山匪进城, 大摇大摆地从曹操屋里顺走了两碟糕点。临走前,他如此提醒道。

屋内的曹操正头痛袁绍的事——袁绍得知他找到了天子,还被天子封为大将军, 当即怒不可遏,顾不上自身的处境, 写了封信把曹操劈头盖脑地骂了一顿。

这骂声与冀州糟糕的战局一样让他心烦, 一时之间, 不仅提不起心思计较顾至的山匪行径,就连他的话也听半句,漏半句。

“孤知道了。”

顾至一听曹操这个回答, 就知道他没听进去。

他重重地咳了一声,等到曹操蹙眉抬头,方才取了一块茯苓糕, 递给曹操。

曹操接过茯苓糕,正准备道谢,忽然想起这是顾至从自己这顺走的东西,还反过来当人情赠给自己,当即竖起眉。

在他生恼之前,顾至已开了口:

“主公若是忧心冀州之事,有一人可帮得上忙。”

“你方才所说的贾文和?”

顾至道了句“正是”:

“乱局宜用毒计,此人洞察人心,所用的计谋颇有些与众不同,能解冀州之局。”

听了他的话,曹操沉吟不语,似在思索。

除了那两次失粮的憋屈,这个世界的曹操并未领会过贾诩的恐怖之处。他手下优秀的谋臣众多,都能排成一串去刺激陈宫,自然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谋士提不起兴致。

若在往日,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曹操及时用不上对方,也会以礼相待,把酒拉拢。然而他这些日子事忙,分身乏术,便想将这件事压上一压,等到以后再做。

顾至看出他的心思,下了一剂猛药:

“长安之乱,与此人有关。天子召见我们兴许只是幌子——为了顺理成章地召见贾诩而立下的幌子。”

两句狠话左右夹攻,当即让曹操变了脸色:

“顾郎说得对,孤正当见一见贾文和。”

“当日顾郎举行冠礼,孤因为出征在外,并未参加,只派人送了贺仪。”

曹操顿了一顿,

“不知顾郎可取了表字?”

这显然是一个不太美好的苗头。可见,喜欢给年轻下属取字的,除了皇帝,还有冤种主公。

“上月,陛下亦问了相同的问题。”

顾至面无表情地说着。对面的曹操听到这个讯息,了然地蹙眉。

“臣回答道:已取,字明远,‘明白就好’的明,‘离我远点’的远。”

起初曹操还有些怏怏,一听到这话,面部平整度当即产生极大的变化,扭出了一个怪异的神色。

“你竟在陛下面前如此失仪?”

顾至幽幽一叹:“得亏陛下并未生气,第二日还找我下棋。”

不过三言两语,曹操的心情就莫名好转。

他让侍从去庖房多取了一屉糕点,咸的淡的,各种口味的都有,让顾至打包回去慢慢吃。

为了未来生活的稳定,顾至干脆好人做到底,再提醒了一句:

“昨日,我读到一本别传,甚是好笑。”

虽然忙于事务,并不想听顾至的闲言,但因为刚才顾至难得有了下属的自觉,为他这位主公分忧,曹操还是耐着性子答茬儿:

“好笑在何处?”

“先秦有一主将,劝降了敌方的某个将军,却因为一时色心,对那个将军的阿娘不敬,以致将军降而复叛,不仅让他折兵损将,还险些一命呜呼,沦为笑柄。”

曹操:“……”

不知为何,听到这个野史杂闻,他莫名有些脊背发凉。

不等曹操想明白这诡异之感,顾至已提着竹篮,转身向外。

曹操立即喊住他。

“等等,明远。”

喊住顾至后,曹操难得生出几分踌躇:

“关于你的阿兄……我派人在兖、豫、徐三州查了户籍,贴了画像寻人,始终未能找到他。”

原本神色悠闲轻忽的顾至冒出了六点省略号。

糟……他差点忘了这件事。当初因为“顾彦”这个马甲不好脱,在曹操询问顾彦的长相时,顾至胡说一通,压根就没打算让曹操找到“顾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