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接手(第2/3页)

在过去八年的时间里,顾至从未替他举荐过人才,也从来没有提过这三个人。

倘若这三人确实有领军的才能,能在眼下这种危机的情况下独当一面,为什么不早点提?

对于曹操的这个疑问,顾至回复得更加坦然,甚至可以称得上安详:

“主公从未问过,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熟悉的风格,让曹操恍惚地想起八年前,初见之时,让他几次失语的回复。

在曹操恍惚的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戏志才不疾不徐地开口:

“此三人并无功绩,过去几年也并无显眼的表现。”

这句话看上去像是对顾至口中的“将才”表示质疑,却恰到好处地指明了一个重点——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要让这三个人领兵,很难服众,即使顾至向曹操举荐,曹操也很难重用这三个人,何必多此一举。

坐在榻边的郭嘉同样开口帮腔:

“我可不知明远什么时候有了辨识将才的眼光,莫非是因为急主公之所急,方才姑且一试?那三人我从未听说过,是好是歹,总要看了、仔细考校一番,方能知晓。”

郭嘉的这番话,表面上也是在质疑,但他极其巧妙地给顾至递了一个台阶,还顺势抑制了曹操的期待。

万一顾至举荐的这三个人并不能达到曹操的要求,无法统率军队,那也不是顾至的错。

顾至只是为了帮曹操分忧,情急之下,不得不举荐“可能”得用的将才。他本身是一片好意。

至于之前为什么不举荐,那当然是因为顾至本身就不是做这个活的。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个念头,向曹操举荐三个不确定是否有用的将才。

在戏志才与郭嘉的连番助攻下,曹操被成功地引导,想通了其中的关窍。

他方才确实想岔了。顾至本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如果不是现在情况特殊,他又主动提起无人领兵这件事,顾至未必会为他举荐徐质三人。

至此,曹操心中对顾至刚才那些话的疑虑与揣度已完全打散。

等徐质三人过来,曹操简单地问了几个军事方面的问题,发现这三人确实言之有物,对作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顾至的这次举荐,倒不算是看走了眼。

只是,具体操作如何,还要看战场上的实际战果。希望不要像曾经的赵括那样,只知其理,不知其用。

曹操派人将徐质三人送出营帐,又一次转向顾至:

“此三人可为裨将,暂领部、曲。至于主将的人选……”

这是第二次图穷匕见。

顾至偏偏装作看不清匕首,故意郑重其事地提出建议:

“主公身后的曹子廉将军,可为主将。”

好好地在营帐角落站着,却突然被点名,曹洪不由露出呆滞之色。

他虽然也带过兵,但他的带兵能力,只能算无功无过。

让他担任前将军或者偏将军那倒也罢了,如果要让他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中扛起“扶颠持危”“起死回生”大旗,那可万万不行。

见榻上的曹操闷声不语,仿佛在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曹洪心中不由一慌,忙不迭地开口:

“主公,洪怕是担不得这样的重任。”

曹操也知道这位族弟的能力上限,知道他忠勇有余,运筹不足。

他的族弟曹洪,不仅是曹家人,还对他有舍命献马的恩情。但凡他的能力稍稍出众一些,曹操也不至于让他担任护军,跟曹昂一起守着营帐,早就带着他去前线冲锋了。

对于曹洪的推辞,曹操并未回头应答,只是颔首,目光仍注视着坐在前侧的顾至:

“明远可还有别的人选?”

见溜人溜得差不多,顾至抚平衣角的皱痕,缓缓起身。

“若主公愿意委任——至不才,愿为主公略尽绵薄之力。”

曹操已做好了从顾至口中听到第五个人名的准备。

可在他麻木地等着顾至的回复,即将彻底失望的前一刻,他终于从顾至口中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话。

顾至这次竟然如此干脆,没有任何铺垫,就说出了自荐之语。

因为这番自荐来得太过突然,曹操竟反应了数息,方才大笑着称许:

“若明远能代孤领兵,孤自当安心。”

不远处的郭嘉,向曹操投去难言的目光。

他很想提醒自家主公,不要安心得太早。

别人的“略尽绵薄之力”只是谦辞,而顾至的“略尽绵薄之力”,那可是真的“略尽”,绝对不存在夸张的修辞。

曹操尤为高兴,全然不知郭嘉心中的腹诽。

这些年,虽然顾至从未领过将领之职,但曹操曾经见过顾至的身手,与他带兵作战时的迅猛,对他有一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