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毒酒(第3/4页)

曹操认为自己尚未苍老,还有十年的时间慢慢筹备,慢慢看,但顾至不想给他这个机会。

“主公试想,若是你今日……当真饮下那杯毒酒,许都会如何?公子们会如何?”

曹操蓦然一震。

他并非第一次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以往,他只觉得曹昂的脾性不合他的心意,只可收成,难以锐取,更进一步。因此,他心中的继任者一直悬而不决,只想再看几年,等后面的麟儿长大懂事,再细细挑选。

最合他心意的,是他的稚子曹冲,可曹冲太过年幼,又身子骨孱弱,即使他竭尽全力护持,怕也……

“主公若有疑虑,可借此机会暂避锋芒,探一探大公子的才能。”

这话正中曹操心中的念头。

“明远说得在理。”

道完这句话,曹操略作停顿,兀然道,

“明远可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人如草芥,身不由己。臣是人,自然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孤亦然。天子亦然。”

曹操站在前方,眺望着市井间的忙碌景象,

“孤身居高位,却也被‘时势’裹挟,不得自由。子脩怨我,无法明白我的苦衷,家父亦怨我,从未理解我的言行。”

顾至唇边的笑意略微浅淡,多了几分冷意:“大公子并未怨你。”

曹操并未听出顾至言语中的异样,犹看着前方,背身询问:

“明远,若有朝一日,孤被迫于时势,背离亲近之人……”

“主公。”顾至打断道,

“世间唯有‘情义’二字,不可衡量,也不可考验。”

曹操哑然无言。片刻后,他转移话题,重新说起正事。

在继续探讨“如何退”“该怎么退”之后,两人就此分别,各往两处。

顾至回到住宅,通过敞开的院门,看到了熟悉的人影。

“文若,可让我好找。”

院中的人深衣未换,疾步而来:

“听闻阿漻去了司空府,后又入了宫中……这般久才回来,可是被事耽搁了?”

顾至随着荀彧进入宅邸,简单叙述宫里发生的事。

荀彧时而蹙眉,时而凝眸。

他没有评价这件事,只握紧顾至的手。

炳烛趋步进屋,将一直温在炉灶上的瓦汤端了上来,放在顾至身前:

“郎君,小心烫。”

而后,他向着另一边规劝道:

“主君,顾郎已经回到家中,你总该安下心,用一些飧食吧?”

对上旁边投来的目光,荀彧出言道:

“我知炳烛用心疾苦,可莫要在阿漻面前告我的状。”

因着这句话,先前的少许忧悒随之消散。

顾至握紧荀彧的手,半玩笑半认真地回答:

“何需炳烛告状,文若的心声,我可以用心倾听。”

荀彧一怔,眸中多了一分郑重:

“我自不敢瞒着阿漻。”

两人带着心事,品尝这顿美味的晚餐。

等用完餐,在院中走动消食,顾至先一步开口:

“仲豫兄长……似乎身子欠妥。”

他没有提荀采的事,担心触及荀彧的伤痛。而荀悦的病颇为紧急,他不得不提。

荀彧的眼中溢出浓厚的担忧:

“上回我登门造访,便有所察觉……昨日请来颍川的名医,为阿兄诊治,却也找不到根治之法。”

顾至不愿他伤神,立即道:

“我识得一位良医,或许能为仲豫兄长诊治。”

顾至口中的良医,不是左慈师徒,而是张机。

张机字仲景,出自诗礼之家,因个人兴趣与救助士人的志向而走上学医的道路。

早在前些年,出于有备无患的考虑,顾至结识了在南阳老家研究医术的张机,用一些后世的思路帮张机解决了某个药物冲突的疑问,因此与他引为知交。

这几年,顾至定期与张机保持联系,时常与他互通书信。

曹冲病重时,因着找不到能治顽疾的医者,顾至私下向曹昂引荐张机。张机素来怜贫惜弱,当得知被顽疾折磨的人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童时,他二话不说,骑着快马赶赴许都,治病救人。

“数月前,曹家的小公子病重,全赖张神医杏林妙手,治愈小公子的顽疾。”

因为张机不喜官场,在治好曹冲的病后,他就早早离开,甚至未来得及与顾至打招呼。

“张神医如今在颍川坐诊,待我明日写信……”

只是这次又要劳老朋友跑一趟。哪怕张机素来以救人为己任,从不觉得麻烦,他也有些赧然。

此次事后,怎么也得好好感谢这位老友。

荀彧心绪稍解,将自己今天的行程一一道出。

当曹操委婉地提出称公的念头,而荀彧以“名不正而言不顺”作答后,他被天子召入宫中,谈论的同样是城中的谶纬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