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2/4页)
这会儿她比周渔还兴奋呢:“妹妹,你可真厉害,给我们个体户打了个样。雪梅一直说你们一号店漂亮,服务好,我想不出来,现在我可是看见了,我周边的人都看见了,大家都说,你们什么时候来苏省。妹妹,我可要向你们学习!”
还有现在在粤东的严华——他开始是搞运输,但很快发现,贩货更挣钱,现在带着车队天南地北的找货源倒买倒卖,如今车队已经扩大到十辆车了。
“我在粤东也看到了,这广告效果真不错。我就在大排挡看的电视,身边都是人,他们都说,你们敢承诺,是第一名!”
……
当然,在这样一个没有网络,交通也很不便利的时代,一号店本身就在南河做得好,本身就因为国家日报的报道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户,火的感觉是很难感受到的。
是什么时候发力的呢?
两天后,周渔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是她当初拜访过的京市奋进电视机厂打来的。
其实从一号店筹备,周渔就设想着加入电器专柜,不过即便他们很努力,但电器这东西是新生事物,金贵着呢。厂家的眼光都很高,当时周渔和宋雪梅他们分为南北线,绕着夏国转了小半圈,几乎将有点名气的电器厂都拜访了。
但无一成功。
包括后来周渔去京市送公益广告,二次拜访也是都被拒之门外了。
这个奋进电视机厂,周渔是带着张小翠一起去的,当时他们在门岗一报来历,门岗的人直接就挥了手:“我知道你们,不是南河省的个体户吗?我们厂的产品都不够卖,不会卖给个体户的。”
然后就把那个门岗上的小玻璃门咔嚓一声,给关了。
张小翠听说过当初他们把海市日化厂当突破口的困难,可是没亲眼见过,心疼地不得了:“小渔啊,雪梅他们都说你们可不容易呢,我想着肯定难,可没想这么难,他们怎么这种态度啊。”
周渔也没安慰她,因为这是真的,你在名不见经传的时候,就是最卑微的,做生意少不了这个阶段。
而经历这个阶段,也是做生意的人必须要的过程,只有低过头,才知道得来多不容易,才知道怎么珍惜,也才知道,遇到的低头的人,该如何对待。
周渔也没走,上次的时候,她就观察出了他们业务处处长是每天下午三点从外面回来,不过上次人家拒绝的比门岗要客气些,说的是:“你们连店都没开起来,空口白话的,我哪里敢信。”
这次,周渔照样守到了他,笑着介绍:“吴处长,您上次说我们店没开起来,不好信任。现在我们已经开业了,而且还上了国家日报,是正面典型,我们还是想卖咱们的电视机,而且这会儿有个好机会,我们开业的时候一等奖就是电视机,以后还承诺,每年过年也会抽电视机,这可是个宣传的好机会。”
结果这位吴处长听了以后,上下打量了她一眼,说的是:“你觉得是给我们好处吗?你觉得你们配吗?”
说完哼了一声,扭头就走了。
张小翠气的想骂人,周渔拦住了,不过自此将奋进电视机厂从自己名单里划掉了。
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打了电话过来。
打电话的是他们管业务的副厂长,张小翠接的电话,想呵斥又怕周渔说她,只能让对方等一等,先给周渔打了电话问一问:“说是他们管销售的副厂长,叫李特,怎么办?我真想骂他一顿,能骂吗?”
周渔都乐了,笑着说:“骂是不行,咱们做生意得讲礼貌,礼多生意好嘛!但是合作,我也没这个兴趣,你告诉他实话吧。”
张小翠都兴奋坏了:“真的啊,那你不是很想卖电器吗?好不容易来一个……”
“你觉得他们原先高高在上,为什么现在要打电话?”周渔提问。
“因为国家台也出了公益广告,日报也发了新的文章,服务新风气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就是榜样。更何况,我们发了广告,承诺了三包,没人比我们更强,我们就是全国第一。”
张小翠虽然没文化,可她见得多,去了京市听得也多,也能说出本质了,“我们本来就好,刚开业的时候,供货厂都兴奋疯了。谁家卖货也没这么快的。原先是大家担心我们不符合政策才要撤柜,而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国家承认的,他们的疑虑打消了,那自然愿意跟我们合作!”
“进我们门市部,不但卖得好,也代表着他们是有质量有保障的,所以现在不是我们求他们,是他们请求我们进货了。”
周渔都想给张小翠竖大拇指:“小翠姨,你进步不小啊。你说得好,那咱还缺供货厂吗?”
“当然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