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3/5页)

狠狠地吸了两口冷空气,浑浑噩噩的脑子立时就清醒起来,周渔抬头看看,如今小贩身边都围着不少人,她听见有人喊:“包子馅饼!”还有人喊:“炒米炒饭!”

这真是繁荣起来了,一年前她从南州去省会,站台上还没小贩呢。不过最吸引她的,居然是有人喊:“炸蘑菇!香喷喷酥脆脆的油炸平菇!”

这可是肃南,居然有油炸平菇了!

几乎都不用商量,周渔就冲着于芳菲说:“看看去!”于芳菲也兴奋的点了头,要知道,梅树村起家就是靠着蘑菇,如今他们的小门市部还承担着蘑菇批发的功能呢。

两个人靠了过去,这会儿围上的人可不少,周渔听着还有其他省的口音:“蘑菇还能也油炸?”“冬天蘑菇就不便宜,加上油,这多少钱啊?”

卖油炸蘑菇的是个大姐,笑着说:“三毛钱一份,一份是一两蘑菇加上一个自家烙的大饼,给您刷上自己炒的酱,您愿意就着吃,也行。愿意卷着吃也好吃。”

油炸的东西肯定香喷喷酥脆脆,这么一搭配,不用猜味道就不错。而且三毛钱不算便宜也不算太贵,问的人就说:“那就来一份吃个新鲜!这是南河的特色菜吗?”

大娘笑着说:“这倒不是,不过,你也就在南河能吃到。这蘑菇是我们南河南州产的,肃南也是这个月才卖过来,价格比省外便宜多了,别的地儿这个价格可拿不到。”

周渔想到:肃南的门市部是这个月刚开业的,应该是因为这个,才能拿到便宜蘑菇。

大娘麻利地拿出了一张饼,问清楚要夹着吃后,将一份炸蘑菇放在里面,还刷了一层酱料,然后一卷,一个卷饼就做好了,用油纸包着,递给了对方。

对方也不客气,干脆咬了一口,嚼了两下就竖起了大拇指,“味道不错,真又酥又脆又香,加上你这酱料,太好吃了。”

这么一说,旁边的人也跟着要,大娘一边应着一边说:“那当然好吃了,这可是我们南河最出名的饭店利民餐馆出来的方子,味道好着呢。慢慢的来,都有都有。”

周渔可没想到,她当时为了推广弄出来的免费方子,居然还有这样的用处。

她和于芳菲一人买了一个,虽然不是刚炸出来的,但大娘的手艺还真不错,虽然冷了也还酥脆,酱料也调的好,味道不比后世的老北京卷饼差!

因为有了这个插曲,剩下的几个小时,周渔还观察了一下,发现大饼卷油炸蘑菇,居然已经成了站台里的主力了,几乎每个站台都有卖的,有的还写上了“南河名吃”四个字。

即便周渔向来敢想,也没想到,她为了推广平菇做的小小事儿,竟有这样的后续!

到了南河已经是傍晚,南河这次广交会可是第一次拿了第一,刘厅长专门带人来迎接的他们,还锣鼓喧天了一番,周渔也跟着带了一朵大红花,被省电视台和省报的记者拍了好几次。

等着走的时候,刘厅长还叮嘱周渔:“庆功会记得来。”

这自然要去的,周渔连忙应了。

等着分开后,周渔才跟来接她的王建上了那辆旧吉普,周渔还专门问了问司机:“没影响你们用车吧。”司机连忙回答:“不影响,你们给的租金高,算是我们厂的进项呢。”

周渔其实路上休息了一路,已经不累了,她其实挺惦记南州肥皂厂的事儿,要是按她风风火火的性格,肯定是先巡店,听听工作汇报,明天就立刻回南州,但她没这样做。

当年肥皂厂要倒闭,她是下了大功夫帮了他们,而且随后这半年多,门市部和一号店都在推肥皂厂的产品,尤其是一号店,因为将他们厂的产品放在专柜,还被南河日化告了状,引起了国家日报的报道。

虽然这事儿最后是好结果,但这是周渔想尽办法达到的效果,说真的,她但凡弱一点,一号店这会儿恐怕就不存在了。

这样的关系,周渔认为她和肥皂厂不能说亲密无间,但好朋友三个字应该是能说。可这么大的事儿,明明她帮忙设计了新的产品,明明她就在广交会现场,明明她总有好办法,他们也没开口。

周渔即便挂念,却也不能主动了——她的帮助也不是没有底线的。

她直接去了住处——一号店给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住宿,周渔总是两边跑,租赁的时候也给自己留了一间,每次直接过去就可以。

不过,她给伍月华打了电话,跟她侧面打听:“南州肥皂厂没有去广交会,说是要停产了,出什么事了?”

伍月华是蔬菜公司的总经理,平时跟肥皂厂没什么交集,她压根就不知道:“没听说啊,你等着我打听打听?”

休息了一晚上后,周渔才去了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