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2/4页)

结果一听这个,不少人都不当回事,贺梅芮直接说:“她那都是歪门左道。华美日化我了解,他们厂的设备是用的原先富源县日化厂的设备,一共就两条生产线,按年产量算是个小厂,从技术上讲,他们连皂化设备都没有,没什么技术含量!”

“他们的肥皂推出来后,卖的很不怎么样。这位周厂长,非但没有想办法提高肥皂质量,反而弄了个拉着父母的卖皂人,博人眼球。是,挺感人的,可我不欣赏!”

“这样的心思,做不好日化!”

赵立勇看了看,这里面虽然不是人人赞成贺梅芮,但同意的人也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他人虽然不同意,也没将华美日化看上眼,毕竟他们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私人小厂。

这种小厂子一般影响范围都不会超过市,也就是周渔有梅树村这个渠道,才能卖到全国。

倒是方厂长显然没那么多成见,看他们冥顽不灵,直接放了数据:“我不是随便说说的,我是有数据的,我们省有位老太太,叫吴玉梅,是达州人,做了梅树村的销售员,只在达州卖,一个月可以卖出去3000块。我问了问,我们在达州的销量就少了不少。”

这可是有名有姓的,大家立刻态度不一样:“真的吗?不是吹牛?”

“这个老太太挺惨的,被养子撵出家门,走投无路找到了梅树村,她卖肥皂就干两件事,一边宣传梅树村的好,一边骂养子。都已经出名了,保真。”

这可让人吃惊,三千块影响不到任何日化厂,可问题是,梅树村不止一个人啊!

果不其然,方厂长讲道,“而且,她是做得比较好的,却不是唯一一个,安省至少有一百名销售员,是从三四百名人中胜出的,都有自己的销售法子,一个人一天五六十块不是问题,我算了算,平均下来,华美日化在安省一个月差不多销售四吨肥皂,不是个小数量。”

此时,赵立勇也开了口,“这是事实,你们知道这次我来的路上看到了啥,我们老家,就在安省很偏远的山村里,都有梅树村的销售员挑着华美日化的肥皂,他们的价格便宜,而且还不用出村就买到,生意比我们想的好得多。”

他说出了结论,“华美日化只是私人厂而已,他们的质量很不错,原先卖不好使因为进不了供销系统,如今打开了销路,销售量一定很可观的。”

说完,赵立勇就拿出了一块华美日化的肥皂:“大家看看吧,真不错的。”

这肥皂颜色干净,打印清晰,质地良好,一看质量就好,并不是他们说的粗制滥造的便宜货。

东西摆在这里,瞬间就没了音。

这场聚会也就草草结束了。

随后两天会议,倒也没人再提华美日化,但是赵立勇知道,这事儿绝对不会结束的,毕竟,巨大的销量在那儿没有一个厂长坐得住的。

果不其然,圈里的事情传的很快,回京没多久,赵立勇就听说,好几家日化厂也进行了免费发放肥皂活动,还借用了褚伟民的新闻,仿佛就是一脉相承的。

赵立勇只能摇头,根本不可行啊,周渔这个计划最关键的一点是——她有着全国最大的私人零售商店,这个商店已经在20个省市有了代理店和商场,而且,她可以说了算。

所以,卖华美日化的肥皂可不仅仅是卖肥皂,那只是开门市部的前提,最重要的是以后的发展前途——可以开门市部。

没有这个吊着,即便是开始有人愿意卖肥皂,但一旦度过了温饱,人家就会添加更多的货品,肥皂就不重要了!

——活着面前,没什么道理可讲的。

这个消息周渔也知道了,因着褚伟民的新闻,梅树村在两个月内迅猛扩张,在全国29个省份都有了自己的代理店、门市部和商场。

消息是很灵通的。

范广西他们还挺担心,周渔倒是还好:“可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价格战,不过支撑不了多久。咱们的销售员大部分已经到了可以挑选小商品的阶段了,到时候,他们还有其他货物利润补贴,稳得住。”

范广西说:“也不一定,现在各厂都是自销,为了卖出去,我听说西河日化厂就降价了,以出厂价九五折往外卖,所以他们厂的肥皂销售价也降了,略微比我们低一些。咱们要不要降价?”

这个西河日化厂周渔也关注了,就是跟着他们学免费发肥皂招聘销售员的厂家之一。

周渔就说:“不能降价,肥皂本身就是薄利,降了价就很难升回来了,送赠品吧。”

周渔倒是想跟日化行业的人做朋友,不过,商场上,没有秀肌肉,人家是看不上他们一个小厂子的,所以周渔还是老法子——把肌肉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