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3/4页)

定了这事儿,范广西就把话题拽回了今天开会的主题——他,周渔和柴建华今天是碰头开会的,议题就是增加肥皂生产线。

华美日化的肥皂生产线,当时的设置就是年产两千吨。

但问题是,仅仅这三千名销售员就可以卖出去一千多吨(他们随着销售经验的增长,市场的开拓,销量还会再增加),梅树村各门市部,代理店也是有销量的,根本就不够。

所以,范广西直接说:“周总,我仔细想了想,增加真空生产线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我有点其他想法。”

没想到的是,柴建华笑了:“我恰好也有点其他想法。”

周渔一听也乐了,笑着说:“这不是巧了吗?我也有点别的想法。”

大抵是因着华美日化的市场一下子打开了,所以,他们这会儿比平日里要放松多了。

周渔直接说:“要不这样,咱们也学学古人,先写一写缘由和想法,然后一起亮出来。”

这法子倒是好玩,柴建华老爷子一听就笑:“好好好,我觉得咱们可能异曲同工,不过直白说出来的确没意思,写写写!”

范广西一个中年人。看着一老一小轻松自在,他也高兴,接受周渔邀请当华美日化的厂长时,他就是觉得想继续干日化这一行,他也知道周渔挺厉害,可他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行业慢慢耕耘。

哪里想到,周渔做生意不走寻常路,春晚一亮相,凝脂皂的销量坐火箭一样上去了。肥皂销量不好,她一个扶持计划,是助人又帮己,如今直接供不应求。

他任劳任怨:“我拿纸笔,咱不准看啊。”

说完,三个人一张纸,哗啦啦写了起来,不多时,三个人都停了下来,范广西自觉当主持人:“咱们一起翻过来?”

说完,三个人都翻了过来。

范广西写的是:“再入一条冷板车生产线,进入洗衣粉市场。”

柴建华写的是:“加冷板车生产线,购买洗衣粉生产线。”

而周渔的则是:“加一条冷板车,购买洗衣粉生产线。”

三个人,谁也没跟谁商量,却如柴建华所料,异曲同工。

周渔都说:“这个以后写厂史,一定要写进去。不过,我们先各自聊聊原因吧。”

范广西直接说:“那我先来。我是最近翻阅资料,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我们省今年肥皂的销售量同比去年只增长了不到1%,但是我们省的洗衣粉销售量却增长了78%。已经开始接近肥皂的销售量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省洗衣粉的生产量不足,从京市日化和海市日化分走了我们7000吨的市场。”

“肥皂的产量虽然会年年扩大,不过远没有洗衣粉市场扩张得快。如果用真空出条法,就占据了太多的资金,我们再想进入洗衣粉市场,就比较难了。”

这是真的,真空出条法的设备,有部分需要进口,使用外汇,一是价格贵,是冷板车法的三倍,二是周渔他们是私人工厂,没有外汇额度,需要想办法。

这耗费的资金和精力,根本短时间内,无法再去进口同样需要使用外汇的洗衣粉生产线。

柴建华则说:“我是看到了另外一条新闻,国家准备在84年引进4条洗衣粉生产线,这就说明,洗衣粉是大势所趋。而偏偏,洗涤行业是没有什么技术难点的,如果我们进入的晚,市场被瓜分了,就很难再立足了。”

“毕竟,”柴建华叹口气,“我们销售员目前开辟的市场,大部分是农村偏远市场,他们还是更需要肥皂,对洗衣粉的需求量不大。”

周渔点头:“对,我也是看到了洗衣粉市场的扩大才想到的,我注意的数据是销售排名第一的威猛洗衣机去年的产量是100万台,并且供不应求。他们今年的产量将增加到170万台。”

“现在很多城里人搬新房结婚都要买洗衣机,而洗衣机洗衣服是必须用洗衣粉的。所以,这个市场已经形成了。”

三个人同一个想法却是不同理由,这充分说明,洗衣粉生产线引进的必要性。

范广西向来是想的比较全面,一边点头一边犯难,“你看,我们三个异口同声,说明这事儿必须要干,可问题是,一条洗衣粉生产线高达160万美元,从哪儿弄外汇?周总,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了?”

周渔这人,向来都是有了成算才开口,她既然有这个想法,虽然知道难得很,但范广西和柴建华也忍不住有了期待。

但周渔这次却摇了摇头,“政策问题,很难搞定的,我只能说,咱们先达成统一意见,随时准备着吧。”

范广西和柴建华倒也不气馁,起码这个会开得也有意义——“那我们先设计购置新的冷水车法生产线,另外,这个生产线人工需求量大,还得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