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3/4页)

周渔也是因为这个,不但在美国大肆采购了一番,还在一直物色收购相关实验室。

周渔和南河的高校联系非常紧密,太知道高校如今的情况了——大家是真想干点事,可也是真没钱。别说新设备了,很多学校做实验,耗材都买不起,只能省着用。

这种情况下,想发展太难。

所以,在南河的情况是,周渔一提出来共建实验室,大家都是很乐意的。毕竟周渔提供设备,合作项目还会提供足量资金,这样学校有了设备和研发资金,华美日化得到了研究成果,可以算作双赢。

因此,这冷淡的反应显然不对劲。

但这会儿,如果要去问,肯定是问不出什么的。周渔想了想,就给南河化工学院的院长徐万良打了个电话,让他帮忙打听打听,这是怎么了。

学术圈都是通着的,尤其是,徐万良也毕业于京市化工大学,所以不多久,原因就出来了。

徐万良问周渔:“你第一场汇报是不是抢人学生了?”

周渔顿时就明白了,报告结束后,人事那边根本不敢懈怠,第二天就开始联系,跟有意向的同学们一个个敲定实习参观事宜,如今,快的已经去华美日化转了一圈了。

这显然是动了教授们的宝贝了。

果不其然,徐万良院长说道:“能带出去的,都是心尖尖,要不留着培养的,要不准备送到各大好单位好好发展的,结果你一场报告,全收拢走了,你都不知道,这几天他们是多后悔。”

这里面最后悔的就是张敏方,他就是懒了点,把事儿交给自己大徒弟了,结果王丽丽带着师弟师妹们就投奔了华美日化。

这年头,大家还是觉得,人才应该进国家单位,这样才能为国出力,去私企,那是没办法时候的出路。

周渔这一出手,直接掐了尖,人家能愿意吗?

把张敏方心疼的啊,没少嘀咕华美日化。

京市就这么大,这事儿自然传遍了。周渔现在请人家参加分享会,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谁还敢带学生来。

周渔还真没想到是这个原因,不过倒也符合这会儿的时代特色,用徐万良院长的话说:“你这边是条件好,可是人家就怕你条件好,你现在再想把人约出来,是真难了。”

等着挂了电话,徐倩也犯愁:“周总,那怎么办?这分享会还能开吗?”

人家不来,开起来也没用。

周渔就说:“这事儿就是个误解,他们不知道,我哪里是只看上了他们的学生,我连他们都看上了,解释清楚就行了。”

她扭头就跟周三春说:“我带回来一沓子外国实验室的资料,你帮我找出来,多复印一些吧。”

等着东西到手了,她就递给了徐倩,“这时候,邮寄来不及了,你挨个上门送过去吧,找院长,别找教授,教授肯定不看。”

于是,京市化工大学,京大,夏科院化工所,还有离得近的津市大学化工学院的院长们,就收到了这样一封来自于华美日化的信。

上面是这样写的:“XXX院长:您好。

作为国内日化行业的一员,华美日化在1985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对于精细化工的研究还是太落后了。”

“目前,发展精细化工将是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夏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日化企业,我们想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作为夏国的一份子,我们亦想为国内精细化工发展尽一份力。”

“我们在国外物色了数个日化方向精细化工实验室,想要进行收购,拆分回来后,与高校进行合作,建造校企共建实验室。但因为方向不同,选择必然不同。如您有合作意向,请于9月10日参加华美日化分享会。”

“实验室名单与设备已列于表后,期待与您的合作。”

若是周渔啥也不说,就是再次邀请,那结果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她提到了共建实验室,还提到了在国外收购实验室。

要知道,国外的设备现在真的比国内先进啊。

院长也是一线教学出身,但凡看到这里,就不可能不去翻翻后面到底列了几家实验室,看看到底有什么设备。

这一翻看,眼睛就拔不出来了。

瞧瞧吧,这个叫DG实验室的,他们的反应釜用的是MT的,全自动化,温控可以达到正负0.1摄氏度,一个就大几十万。高效液相色谱是hp的,GC和GC-MS则是TF的,这每个都要大几十万了。

更何况,还有其他的一些设备,这个实验室所有设备加起来,就超过了三百万元。其他实验室的设备虽然品牌有不同,但是差距并不大,可以说,个顶个都是好东西,也贵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