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秦时风韵(145)一更(第2/2页)
芈徽尚在等着大王召见,未曾想到,等来的是责罚。
自此,芈徽再不是楚国公主,而是庶民。
她哭着喊着求见一次阿母,谁知宫里只出来宫娥责问:“为此而得罪秦国,使得夫人在宫中无立足之地,此为她之孝心否?”
芈徽:“……”
服侍她的宫婢尽皆收回,嫁妆尚在路上,她除了一身衣裳及配饰,再无其他。
尚未出楚宫,身上贵重之物尽皆被宫人夺去,她被推搡于路侧,竟是再无一人垂怜于她。
她想告知大王:宫中该换宫婢,赢蚕连大王每日饮食都一清二楚,楚宫之于秦国,毫无秘密可言。
她想告知大王:便是称臣,亦可为之!昔年勾践卧薪尝胆,得已复国。而今大王可称臣,正可借秦国之手灭三姓。假以时日,待秦国麻痹之时,西南大山,便是楚国复国之基。
她想告知大王:名存实亡,与名亡实存之间,当取后者!可令将士卸甲为民,以待时机。
这些年在秦国,一日一日于后宫之中,阅书册无数。秦王并不限制于后宫涉猎书册,但凡想阅之书,告知嬴姜,她必借来。
借来之后,她一日一日抄写,而后装订。嫁妆之中,数十箱书目,尽皆自己这些年所抄写。
她以为,她此番归来,此番见识,必能得大王重用,必能设法以救楚,却不知将自己陷入了此等之绝境。
站于江河之岸,看着滔滔江水,她肆意而笑:大王啊大王,您若信我,您若用我,我虽不及秦之赢蚕,但亦有一腔报国热血。
只可惜,您不信!您不信呐。
当年屈子投河,是何等心境,此时她方有所感。
想我怀王,被秦嬴稷诓骗,前去会盟。当时,屈子便劝谏,说秦乃狼子野心,大王不可去。可公子子兰却一再劝谏,说与秦国之间战争频发,死多少将士,丢多少国土?若是能两国盟好,于楚国有利。
于是,我怀王便去了。一入咸阳便被嬴稷囚禁,逼迫用城池土地交换。我王不答应,便生生死在了秦国。彼时,举国上下,无人不悲痛!
尤其是屈原,他之后数次劝谏继位之君,当兴兵伐秦,以报此血海深仇。可此劝谏未被采纳,朝中奸臣屡屡进谗言,说屈原此举有逼迫君王之嫌。
新君若不兴兵伐秦,便是新君不忠不孝么?有这等臣子,楚国哪有不灭的?
屈子被君王所厌,被同僚排挤,众人皆醉我独醒之下,悲愤无可宣泄,最后投江而亡。
她曾想,究竟是何等心境才能投江以求死,现在懂了:眼见可救却又无救,无能无力之下,只觉再无求生之念。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
而今身在寿春,淮南之地,此并非屈子所投之汨罗。但天下之水汤汤,终要归于一处。
她临江而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而后,一步步朝前,迈下江岸,投入江水……
尸身被渔夫打捞,楚王大怒,令砍其头颅,送于秦国以赔罪。
芈徽一走,桐桐再等来的是她的头颅。
芈峦疯了一样挺着肚子跑过来,看着装着头颅的匣子,面色惨白。
她咬牙切齿:“楚国当亡——楚国该亡——”
而后,大哭出声:“何其蠢哉?何其蠢哉。”
她俯身于地上,一再叩首:“请安葬芈徽!奴婢恳请,好生安葬芈徽……奴婢此一生感激不尽。”
桐桐扶她起来:“我不仅要好生安葬芈徽,更要为其塑像立碑。救国而无门,报国而无径,此非芈徽之错,更非芈徽之罪。我要禀报大王,由我秦王册封其为楚国公主,为其修建陵寝,四时祭祀。”
我要将芈徽之事,宣扬至天下皆知。我要楚国之人尽皆知道,有人为楚可舍命,却被楚王逼死而后砍其头颅送于敌国。
我要让楚人以楚王为耻,弃楚王而去。
桐桐自来不主张大修陵寝,但此次,为芈徽,可破例!
我要让芈徽之墓,为公主墓之最!
不仅如此,她还建议嬴政:“可遣使入楚,讨要芈徽尸身尸骨,不能让其死无全尸。”
折子送到,嬴政——批复。
王翦:“……”善攻心者,长公主也。
楚国一夜之间,尽皆芈徽事!上至士子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尽皆于江岸边,吊唁芈徽。
曾经,他们于江岸吊唁屈原。
而今,他们于江岸吊唁楚国公主。
屈原与芈徽尽皆爱楚,然则,楚王独不爱他们。
君王为奸臣迷惑,忠直之臣被奸臣构陷。
君王糊涂为昏君,奸臣误国为贼子。
楚国啊楚国,你上有昏君,下有贼子,这般之楚国,可还有救?可还救得?
巍巍楚宫,楚乐清雅,楚女青衫裹纤腰,楚王举杯独酌,未知宫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