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8章 隋唐风云(64)三更(第2/3页)
李世民回头看了一眼,有些惊讶,又有些了然,而后转过头来:“睡不着?”
“嗯!”
“为何?”
“有人勒住了脖颈,喘息尚且艰难,怎敢安睡?”
李世民:“......”是啊!喘息难!难难难!
“从北魏到西魏,从西魏到北周,从北周到大隋......关陇势力磅礴!”四爷看着长安城外,夏日时,站在高处远望,鬼火一丛丛,“自三国起,魏晋南北朝,至大隋,战乱绵延三百六十余载,大大小小的王朝更迭兴灭三十余个,军阀割据征伐从未间断。国祚何曾长过?天下何曾真安过?天下黎庶何曾得享过真太平。”
李世民看过来,眼圈红透了:知我者,三郎也!
“平定天下,一统天下,大隋做到过!可要黎庶真正得救,需得长治久安!”这一点,隋朝没有做到。若是李唐处置不好,未必不会步大隋后尘!
李世民双全攥紧,关节嘎嘣响着:关陇势力若不受控,总是为了私利意图掌控局势,操纵天下,那就是李唐长治久安最大的敌人。此敌比王世充之流强悍何止数倍?
而今不从他们之意,他们便舍弃李唐!
因而,除了顺其意,与之配合之外,更该暗中蓄力,此.....急急急!十万火急!
他就说:“三郎,无可选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为大局让路!
说着,他突的一笑:“你说可笑不可笑,父皇不懂我之意,兄长不懂我之意.....天下懂我之意者,除了我妻,便只你与林公二人而已。”
四爷:“.....”你倒是笃定她终能明白你的难处。
他说起了:“林公而今所忙,该是定都之事。”
“定都?”李世民想了想,“以我之间,林公必会将都城暂定在大利城。”
四爷:“......”嗯!我也这么想。这件事真没沟通过,但她可选的只有大利城。
大利城在雁门、马邑之北,关外、草原之上的。这个城池之前叫盛乐,是拓跋鲜卑时的北都。
到了隋朝时期,这个被突厥占领,然后在盛乐的基础上,兴建了大利城。
而今,桐桐把突厥赶,她的疆域朝北扩张,做过北魏北都得城池基础设施完善,相对来说,是可以作为临时定都得城池的。
而且,这个城池的周围,从拓跋时期就开始了农耕。凡是有城池的地方,附近都是农耕区。
桐桐看着舆图,点了点:“敕勒川!”
是的!这个城池就在敕勒川的平原中心地带上,四周一马平川,数条河流的下游地带,便于灌溉,土地十分肥沃。
庾质看到选在这个地方,就皱眉:“敕勒乃种族,您可知?”
知!
“敕勒川乃是此族赖以生存的所在。”
“可还是被突厥占了!敕勒人呢?”桐桐朝庾质摆手,“先去看看!看看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桐桐骑在马上,看着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诗歌上的景色就这么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眼前,这是一种何等的畅快。
“天苍苍,野茫茫......”桐桐大声的吆喝起来,“风吹草低见牛羊!”
纵马而行,靠近城池,沃野一眼望不到头。糜子刚收获,糜子杆茬口还新鲜。她从马上下来,走到田地里。
她牵着马靠近农户,农户吓的躲进了屋子。原定的土屋装饰着各色石头,场院里晒着糜子,桐桐跟农户买糜子。
哪怕只那么一些,她还是兴高采烈。带回大利城的老宫城,在里面做起了糜子糕。谷物的清甜软糯味儿充斥在口腔里,她竟是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良田、粮食;牧场、牛羊。
繁华的城池,穿梭的行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坐在场院里忙着家里的活计,孩子们四处撒欢,间或有读书声、细无声。男子耕种放牧、女子饲养纺织。
家家安宁,户户平安。晚间归来,桌上能有糜子糕一盘,羊乳一碗,菜蔬一碟,一家人能围坐一起分而食之,品评菜肴五味,足矣!
所以,这里很好,就在这里定都!大利城,便是国都。
庾质不在这个上面再争执了,只是:国号呢?
李渊被册封为唐国公,故而,以唐为国号。
林公姓杨,乃隋朝皇室贵女,当以何为号?
庾质以为:“当沿用’隋‘为国号!”正如刘秀,光武中兴,依旧以’汉‘为国号!后人自会去区分,而今提起,不也说两汉么?可见,都知道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便是以’隋‘为国号,也不会混淆!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大隋的忠臣良将必定来投,而今缺人,只要沿用’隋‘为国号,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