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岁月长河(1)一更(第2/3页)
自家五个孩子,四儿一女!
他们只两个儿子,厢房是一明两暗,带两个卧室!他们住一间,老大住一间。靠着西厢盖一间,够他家老二住就可以了。
自家这边实在是没法子,让不成呀!老大老二贴着正房住耳房,东厢有两间卧室,自家两口子住一间,另一间如今住的是小五。
小五是大姑娘了,得自己住了。
老三插队去了,暂时回不来。等小五出嫁了,这一间留着老三回来住的。那老四去哪里?只能给老四也盖一间,叫他将来能安家。
为这间房子的,家里大闹了一场。
闹就闹呗,反正是住进来了。只自家有私房这一条,好姑娘可着挑!
热腾腾的面端进去,给放到桌上,“起来!吃饭。”
白面条、煮开花的鸡蛋,绿菜,油汪汪的半小盆。
四爷:“……”饿了,也觉得很香。
这家得老爷子还活着呢,叫金大丁,五十九了,眼看就退休了!他是孤儿,卖到大户人,跟着东家姓金。
后来战乱了,东家出国了,给他放了身契。他呢?娶了少爷身边的丫头叫李素云的。东家很慈悲,说是把这小宅子给他们,叫他们安家。
于是,两人成家,在城里安家!金大丁在大户人家跟着厨子学了个手艺,被放了身契之后就去酒楼里当厨子,养活一家子。
两人膝下两个儿子,老大叫金举人,老二叫金大官。
金举人读了一些书,十三四岁给人当账房先生,解放之后,他在街道办工作,负责街道办的集体厂子,像是缝纫厂,纸盒厂之类的。
金大官早早就送去学手艺去了,电工、钳工啥都能干,而今是电机厂的七级工。他家的两个儿子不到十六就去了电机厂当学徒工,避开了下乡。
这边五个孩子,各个都是念书念十七八岁。
四爷脑子里正琢磨着呢,就听到院子里有人喊:“竹兰嫂子——竹兰嫂子——”
王竹兰一听,就低声骂了个什么,然后扬起笑脸一边往出走,一边回头叮嘱儿子:头疼……身体没好!
四爷:“……”他还没应,人家已经出去了。
外面的交谈声传来,王竹兰热情的把人往家里让:“家里坐!外面多冷。”
这人摆手:“我就是来通知一声,你家老四和小五都该报名下乡了。别耽误,赶紧的吧!这一批再不走,大家都该有意见了!这也影响你们家老金评先进嘛。”
“配合!配合!肯定配合。”王竹兰一脸都是认可,“本来今天叫老四报名去的,可这小子昨晚差点没把命给搭上,一不小心煤气中毒了!你去卫生所问问就知道了,他趴窗户上半晚上,要不是我家老金惦记库房里的纸盒返潮,起的早了些,这小子就把命给搭上了。”
“是吗?这么严重呀?”
“那可不嘛!”王竹兰就说:“您看……总不能带病把孩子送去吧!这感冒传染呢……要不然等下一批……”
“那你家小五……”
“哎哟!我的大妹子呀!”王竹兰抱着对方的胳膊,“我家小五……这还有半年才从高中毕业,您好歹等孩子把学上完嘛!知识青年,得有知识,这才够格下乡,您说呢?”
这人叫刘翠霞,在街道办就管这些婆婆妈妈的事。
她这会子无语的看着这个王竹兰,“就没见过你们这样的……”护犊子护的有些过。
刘翠霞点了王竹兰好几下,这才转身走了。
王竹兰在院子里大声喊道:“这就走了?再来啊!”
等人彻底一走,她把嘴一撇,这才又重新回房,看见儿子把面和汤都吃完了,这才一边收拾着准备走,一边说:“不管谁问,就说头疼!工作的事别着急,你爸正想办法呢。不管谁撺掇你下乡,咱都不去。”
叫老三走,是老三这混蛋玩意跟一群混混不务正业,那就不如送走,吃几年教训去。送的地方在建设兵团,拿工资过集体生活那种。可是找了不少关系,才把他分到那边。
老四这小子也有点混蛋,但好歹嘴乖,听劝,还能辖制住。那就留身边看着!
能招工走,你就犯不上叫下乡。
“我可告诉你,就是‘热粘皮’一样的赖,也给我赖到城里!”别听他们瞎叨叨,“只要赖着不走,他就得给你口粮!只要有口粮,就有饭吃,饿不死的!”说着,把筷子重重的一杵,问说:“听见了吗?哑巴了?”
四爷:“……”他好脾气的说,“听见了。”
“歇着吧!”
再躺下,四爷发愁,去哪找桐桐?以如今这出门都需要介绍信的年月,她要是猫在哪个小村子,自己上哪找她去?得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找?
桐桐看着镜子里包着纱布的额头,伤倒是不要紧。镜子中的姑娘大眼长眉,长的特别的漂亮。原主是看人家游行,他们手里举着旗帜,旗帜挂到路边房屋的瓦了,瓦片掉下来,刚好砸在原身的脑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