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6章 岁月长河(137)二更(第3/4页)

“老先生,太感谢了。”

金正儒起身跟对方握手:“M国的环境究竟如何,我心里有数!像是金氏这样的遭遇,其实一直在上演。”

我又岂能不留后手?不到最后,自己是不会告诉金怀珍的。若是自己突然离世,这些东西会出现在遗嘱里。

可谁知道到了这个岁数了,突然就子孙满堂了。

儿孙很好,哪怕他是个落魄的老头儿,也是有人给养老送终的。有钱,不曾谄媚;无钱,不曾远离。

就自己这身体还不错,还能干几年。

不管能挣来多少钱,但至少给儿孙挣一份保障。何况,经商一辈子的人了,又怎么会赚不来钱呢?本钱早都星星点点的挪出来。

何况,还有产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都知道的道理。

另外,也该立遗嘱了,如果突然病逝,一切由金举人继承。

把这些都处理好,都要走了,金正儒才把儿孙叫到一块,没有说设备采购的事,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秘密,不能过第三人的耳朵。

他就说:“我在南洋,在港城,在英国、法国、俄国、东南亚、日本都有一些产业。远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也有一些工作,已经跟有关部门的领导谈过了。这需要用我的人脉和关系,你们接手不了。”

所以,我并不会久居京城。

金举人:“……”七十多了,还想着东山再起呢?这精气神,“老三在特区,离您近。”

老三点头:“我十天半月能过去一次,您有事随时给我电话,说到就到了。”除了手续麻烦点之外,不管是坐车还是坐船,都很快!

金举人也说:“回头呀,等我办好了退休,我也办一张护照,想去就去了。”

“好!”金正儒说着,就看儿孙,“这次的事……也提了个醒!就像是很多东西你们都不懂,家里能懂的也就望才和桐桐。社会发展,不懂就要学。”

几个人都点头,这也是实话。人家说生物科技,咱得脑子里就没有这个词汇,它都包含什么,研究什么,全都不懂。这很可怕!

有些东西再好,给你了,拿不住也是枉然。

金正儒就是这么想的,孙子们都很聪明,但因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原因,他们对有些东西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

暴露了这个短板之后,金正儒就不打算一把塞个金窝窝过去,叫他们揣着了。不行的,拿不住!

最好的办法就是磨砺,各自按照各自的路子走,大陆的市场化一旦袭来,他们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被市场所裹挟。

市场、资本,他么会懂的。

就像是大孙子工作的那个食品厂,他能存在多久呢?若是这个厂子在市场中生存不下去,他又该怎么办呢?

走仕途的咱不说,但是老三……而今他做生意,但是市场规则是没有的,在一片荒蛮中他是否能跟上这个不乏,逐渐的正规起来,也得再看看。

老四那个厂,其实是个朝阳产业,产品好不好,走出去才知道!得给老四走出去找到途径,这都是自己这把老骨头能为儿孙做的。

“可以试试,生意场上赚了赔了都是常有的事!金氏到那样的规模,一朝倾覆,怎么样呢?我就是告诉你们,一则,只要有条件,永远给自己留东山再起的老本;二则,大胆尝试,别怕赔。只要有本钱,永远东山再起的机会。”

叮嘱了很多,金大丁说:“要知道要走,我就先给我办护照了。”他退休了,又没事干,跟去还能作伴。

金正儒就笑,说话也轻声细语的:“回头叫这些孩子给你办,冬天京城太冷,你过去过冬也行!等过年了,咱再回来过年。”

“成!”

金正儒也真的交代老四:“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手续,可以给家里都办上。得承认,医疗上还是港城更好一些。有护照说走就能走,尤其是年纪慢慢大的人,要考虑这个事情。”

四爷一一应了:“我们今年一过,也就实习阶段,跟回归工作是一样的!出去的机会很多,出公差的时候我们去看您。要是有公事回来,提前告诉一声,去接您。”

彼此叮嘱很多,失了产业的七十多岁的老人,重新踏上了征程。

这真的给了金举人很大的心理震撼:在国内,一过五十,那基本就算是退休了。然后就应该遛弯、带孙子……给子女帮忙,等着死亡的降临。

可只能这样吗?

他辗转反侧,蠢蠢欲动。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有文件下来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

金举人在办公室读着文件,把老花镜扶上去细读,下班后拿着文件找老四去了:“你给老子看看,这文件是不是鼓励个体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