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9章 苟行于世(24)一更
闻太师班师回朝, 大胜而归,此乃大事,当祭祀。
王室独独比干留,帝辛便放了比干, 筹备祭祀事宜。
比干一出宫, 四爷就进宫。
帝辛等着闻太师班师,他有意出征徐方。
徐是国名, 方是指方国。徐方是个大方国, 地处淮河中下游。在东夷诸势力中,徐方最为强大。且徐方不朝商, 不跟商称臣。
帝辛南征北战, 征伐大小方国数十。而今正值壮年, 雄心勃勃,他希望继续扩大商的疆域。
而今南伯侯已死,北伯侯效忠于君王。东伯侯姜恒楚在酷刑中丧命, 只余下西伯侯,是拖着病体离开的。虽尚未见死讯,但姬昌年老体弱该是已无征伐之心。
帝辛认为威胁已除,他的视线投射的更远, 要南下征伐。
四爷看着帝辛悬挂着的地图, 现在的地图水流的走向跟后世有些差别,但差别不算是大。人类城池在现阶段都是沿着大小河流的。
而淮河发源于河南,朝歌在后世也在河南境内。在朝歌谋划的当然是沿着河流的方向扩张疆域。
但是,要发兵, 是需要兵源的。
帝辛估计是犯了劝他不要打仗的人, 因此,在军事上也开始征求四爷的意见。
四爷就说:“南行, 时气不同,道中死亡者众。若南行,需得将其俘虏充入军中。”
帝辛:“……”他看着图未曾说话。
四爷看了对方一眼,祭祀中的活殉,战俘占绝大多数。之前那是没法子,桐桐把‘祭品’偷盗出去,可一可二不可三了。
此次班师还朝,需要更大规模的祭祀,那怎么办呢?
北伯侯是崇侯虎,就他忠心大王,大王不能抽走北边的俘虏,俘虏是财富,这是夺北伯侯的家财,此事行不通。
西伯侯身在西岐,他不反就好,再要西戎祭祀,此事依旧不成。
东伯侯才死,东鲁正乱。可若从东边征调,本来的内乱就该停了,他们会一致与朝歌为敌的。
只有南边,南伯侯势力最弱,身前数次反复。这些年帝辛多是一路向南征伐,故而,朝歌中南方小方国俘虏最多。
而今把这些俘虏活祭了,打仗就得死不适应气候的将士。
“再则,农事欠收,人口锐减……”这也是实情!历史上,纣王后期确实不赞成活殉了,为何?不是因为慈悲,而是再那么祭祀下去,真就杀完了。
奴隶俘虏是人,不是牲口。
养一群羊,那给点草料就能源源不断的扩大羊群。
但是奴隶和俘虏不是,残暴的对待……这个族群是扩充不起来的。真就是杀一个少一个。
所以,祭祀还用活人吗?
四爷就说:“臣以为,先祖显灵,并非苛责于后人。而是提醒后人,以陶俑殉葬,此法甚好。”
说完,忙又道:“然若当真如此,只怕朝中尽皆指责之声。言必称大王‘昏弃厥肆祀,弗答’……”
周武王伐纣,檄文上便有这个罪状。说帝辛荒废了对祖先和天地的祭祀礼仪,这是断绝了和神灵的沟通,如此的不敬天法祖,天理难容。
帝辛不慈悲,但是他身为君王,知道杀不起活人了!换言之,他穷了,拿不出‘活人’去祭祀了。
四爷还郑重的提醒:“大王若真如此,只怕讨伐者众。”
“敬天法祖?”帝辛笑了:“效法祖上?……祖上之事,王室何人敢违逆?”该杀的该是已经死了,侥幸活着的更该惜命。
是否效法祖先,是我一人之事,与他人何干?
“敬天?”帝辛更笑了:“人中我为王,人之事,乃我之事,与天何干?”
四爷笑了:“大王英明!”
帝辛下旨,先祖显灵,狐仙指路,陶俑代活人,善!
比干:“……”他看着眼前的庶子,无言。
四爷传了旨意,跟比干说:“既然狐仙指路,祖宗显灵,那公子艰便无罪责。下官已秉明大王,大王已然赦免其罪。”
故而,别忠言直谏了:从了陶俑代活祭,您儿子无罪;不从,那您儿子依旧是罪犯。
“王叔乃赤诚之臣,大王兵指徐方,正是用人之计!您若为国,当从之;若只重王室,便逆之。但若如此,王叔即便为人人称颂的千古忠臣,此便是王叔所求?”
比干在民事上,诸如农牧、冶炼上,有治理之功。
他因‘直言劝谏’忠君爱国而被誉为‘亘古忠臣’。
比干看了这小子一眼,只给了两字:“送客!”
四爷:“……”比干两眼都写着:没一只眼能看上你。
真的是……怕你顶撞上去,把你的心给你摘了!好人没好报吧。
桐桐并不知道发生了何时,回来兴高采烈的找比干:“祖父,师傅认下我了。”说着,还问说:“才听家臣说,父亲无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