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2页)
临行那日,蔡琰将十二卷绢册整整齐齐码在陈昭案头,才痛快前往青州赴任。
是夜,月黑风高,虫声嘈杂。
书房内依然烛火通明,身为主公的陈昭带头熬夜加班。
陈昭翻看完十一册粮册,看着最后一册也是最薄的粮册,轻眨酸涩眼皮,喃喃道:“奇怪。前两年写了十一册,今岁怎么只剩下了一册?”
她揣着满肚子疑惑翻开最后一本粮册。
倒吸一口凉气,又迅速翻阅了几页,然后惊恐合上粮册。
陈昭额头青筋直跳。
难怪只用了这么薄一个册子,冀州的村落还没十室九空,冀州的粮仓已经率先十室九空了。
十座城池里面九座城池的粮仓空空如也。
百年一遇的大旱、几十万大军出征的粮草……这两项的确足以拖垮冀州了。
这么穷了袁绍还敢主动挑衅打仗!
陈昭忽然有些后悔。
她应该先把袁绍的骨灰扬了泄恨,再塞点稻草灰进去充作袁绍骨灰。怎么就先把袁绍骨灰送给袁术了呢?
“硬刀子割不动了,该软刀子上场了……”陈昭眼中闪起一丝恶劣的光。
翌日一早,赵云早早收到陈昭命令,将自家兄长赵风带到了陈昭书房。
赵风面色苍白,袖口不住地拭着额角虚汗,声音虚弱:“子龙,你可知昭侯为何忽然要见为兄?”
“弟不知,兄长又不是头回见主公,何必惊慌至此。”
赵云心下纳罕。自家兄长虽素来体弱,却也不至于如此失态。
赵风忧愁叹息了一声。
就是因为上回我见昭侯的时候嫌弃她是个反贼,所以才害怕啊。
赵风虽知晓自家弟弟深受陈昭重用,可架不住人心莫测,若是昭侯见了他,想起当年被他轻视的往事,迁怒于赵云。那就是他这个兄长拖累了弟弟前程,若真发生,赵风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会内疚。
赵云正欲宽慰,转过回廊却见书房门扉洞开。陈昭斜倚雕花门框,目光落在连廊对侧,半池残莲败(Jywg)叶横斜,枯茎支离。
赵风见状,脚步忽的一滞。偏此时一阵秋风掠过,将池中最后一片莲瓣也掀了下来,正飘落在陈昭靴前数寸处。
”主公。”赵云拱手行礼,余光瞥见兄长袖中的手正微微发颤。
赵风见陈昭龙凤之姿,神态威严,与数年前上门拜访他的小女郎已经判若两人,心下更慌张。
完了完了,人家现在这么威严……
陈昭早就听到了脚步声,盯着残莲一动不动,好一会才冷酷道:“命人去把莲蓬拔了,熬一锅莲子薏仁粥。”
最近上火,得吃点下火的饭。
赵风:“……”
似乎、和他听闻那个把袁绍烧成灰泄愤的昭侯不太一样。
“子龙来了,进来吧。”陈昭对赵云笑笑,“午膳是莲子薏仁粥,你带上玲绮,一起过来。”
从熟络程度看,自家傻弟弟不是头回陪昭侯用膳了。
害怕的情绪压下去了,赵风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下意识分析情况。
得出来昭侯的确亲近自家弟弟这个结论,赵风松了口气。
陈昭将赵风带入书房,温和问了几句家中近况。
“……为避战乱才全族搬迁,如今冀州在昭侯手中,可高枕无忧,赵氏便打算搬回真定。”赵风没什么隐瞒,陈昭问什么答什么。
常山赵氏已经搬回了冀州,先前是害怕打仗被迁怒,赵氏才随赵云搬到青州。可赵氏在常山待了百余年,祖坟都在常山,要是有机会,肯定还是愿意留在常山。
陈昭颔首:“故乡难舍,也在情理之中。”
下一句话,陈昭忽然口风一转,差点把赵风吓得跳起来。
“赵氏也是冀州大族,在冀州有不少姻亲故旧,子龙受我重用,你有无引荐故友的心思?”
陈昭暗示明显:“冀州中原腹地,豪强士族在此经营数十上百年,几万石粮草的重礼应当拿得出来吧?”
赵风吓得生来就不好的心脏险些停止跳动,连忙表明心思:“昭侯明鉴!真定赵氏族训曰‘功勋只向马上取’,族中子弟代代以军功进身,风绝无受贿之意!”
这可是他亲弟弟的前途!对武将而言,尤其是在乱世,什么故交钱财都是虚的,只有能打胜仗和主公信任才是实实在在的本事。
赵氏又不缺那点钱财,何必为了钱财毁了他亲弟清白名声?
陈昭咳嗽,委婉道:“这个可以有。”
赵风斩钉截铁表忠心:“这个真没有!”
陈昭顿了顿:“你应当知晓昭明书院,我欲办一名士舍,取贤德学子入舍学习,大儒为师……学子可引荐入学。”
“这个也没有!”赵风立刻道。
陈昭捂住额头:“这个真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