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2页)

仆役贴着门缝,气音细若游丝:”郎君……又来了一位……”

赵风缓缓爬起来,眼神逐渐呆滞,从枕头下面掏出来一本名册,双手颤抖打开。

名册上已经有三十七个名字了。

不是,他们这消息也太灵通了吧?赵风使劲晃晃脑袋,怀疑是自己记错了事。

难道他不是私下告知了张抚此事,而在街上搭了个高台扯着嗓子喊“办事找我,必须带礼”?

“我年纪也不大呀,记性怎么就不好使了?”赵风喃喃自语,愣是宁愿怀疑自己忘了事,也不愿意相信张抚能把消息传播这么快。

与此同时,耐不住炫耀心思的张抚乐呵呵揽着左右邻居肩膀:“看在尔等是我邻里份上老夫就告诉尔等……”

“哎呀,险些过了宵禁的点。”张抚如愿以偿满足了自己炫耀的心思后,一拍脑袋,立即告辞,贼头贼脑顺着墙根往家里跑。

要是被巡逻的衙役瞧见就不好了,现在不比之前,昭侯严苛,可不似袁绍那般好说话。

张抚回到自家院中,抵住府门,轻拍胸膛,忽然脑中又灵光一动,想起自己有一位故交,是他肝胆相照的兄弟,奈何死得早,只有一子如今在府衙当县尉。

他这位贤侄无人帮扶,升职无望,家底却还算厚实,有一子年方十五……张抚悄悄把院门打开一条缝隙。

他住的宅院离州牧府不远,这条街都是由县尉领头巡视。巡逻队伍途经他门口,偷偷说两句话也不碍事。

翌日一早。

陈昭打着哈欠窝在椅上,赵风站在下首。

“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陈昭打量着赵风脸上的两个硕大黑眼圈。

赵风沉默递上了一本名册。

五十个人齐了,他昨夜睡前还差十一个名额,结果今天一早他还没醒就有人上门给他送礼,还是组团来送礼。

陈昭浏览完名册,震惊看向赵风:“真人不露相啊。”

赵风效率居然这么高?就是让荀彧这个东汉士人交际花来干这事,一天也找不齐五十个有钱又有上进心、自己还没用只能把希望寄托子孙的士人。

五十个人,赵云提着龙胆枪砍也得砍半天。

“臣实不知啊。”赵风脸一丧,游魂一样把他干过的事从头到尾交代了一遍。

他就干了两件事,背宣传词和伸手要钱。

陈昭听罢,颔首道:“我自会派人去查。你既做成此事,那就论功行赏,我不亏待有功之臣。”

“赵风体弱多病,正欲向昭侯请辞。”赵风拱手,真情实感想要提桶跑路。

邺城情况太复杂了,他还是喜欢在家蹲着养花弄草。

至于弟弟……反正已经在外独自打拼这么多年了,弟大不中留,他不管了。

“子龙思念兄长。”陈昭颦眉。

赵风眼神幽怨道:“七年前子龙离家之时,十分潇洒。”

十六岁说走就走,二十三岁反而不能离开兄长了?

陈昭疑惑盯着房梁。

奇怪,今日的房梁似乎格外直些。

“行吧,你自可离去。”

有不少人得知消息之后再去问此事,只得到一个人已经招满了的回复,顿时捶胸顿足。

那些已占得名额的更是战战兢兢,生怕夜长梦多,连夜将学费送至州府,生怕迟则生变。

谁知这一等便是半月,迟迟不见书院开课。细细打听才知,原来这冀州昭明书院不似徐州那般寻现成馆舍,竟是要从一砖一瓦建起。

“杀千刀的陈昭,坑起钱来没头了啊!”无数人私下暗骂两句,而后乖乖捏着鼻子交了一笔赞助费。

学费贿赂都交完了,总不能说不要就不要吧?这时候硬着头皮借钱也得把赞助费交上。

又交了一笔钱粮之后,西郊空地终于是动工了,却还是磨磨唧唧,气得不少士人跺脚大骂。

学费这么贵,还如此应付,这不是拿他们的钱打水漂吗?

去问陈昭,却只得到轻飘飘一句“诸位赞助书院,可自行去督工”。

天气转凉,几朵黄花迎风招展,在功曹官署外开得正好。

“张兄,下职之后一起去西郊?”何赞瞥了一眼日冕,顺口道。

张抚闵守二人已经习惯了每日去西郊看一看书院修建进度,当下就应了下来。

“唉,此子不做人事,本该她寻人修建,却是当了甩手掌柜,让我等劳心劳力。”何赞唉声叹气,不敢明说,只敢偷摸摸以“此子”代替陈昭名姓。

陈昭已经成了冀州士人只可意会的那个“名字都不能提的人”。实在是做事太缺德,让人不吐不快,偏偏又位高权重,没人敢指名道姓骂。

下职后,何赞三人同上了一辆马车,直奔西郊。

何赞不知从何处掏出来一张样图,絮絮叨叨:“昨日已建好了东院围墙,今日该上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