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陆宁远此来带回了几个好消息。
一来他收拢外围残兵,大大扩充了军力,让夏人不得不有所顾忌;二来他烧了狄吾军粮,又断其粮道,让夏人仓促间筹不到粮,难以为继,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攻城;三来他还带回情报,解定方多日之前已从凤阳派人救援,因其要防备狄志等军,能挤出的兵马不多,但已足够让狄吾掂量掂量再留在睢州城外胜算几何。
此外,听闻朝廷已从建康派来使者,还带了数百御林军,但路途太远,还不知真假。
狄吾听闻粮道被断之后,断定陆宁远手中兵马不在少数,不然绝难做到这等事,见他只率千余人直逼城下,料想他身后还有伏兵,疑虑之下,这才鸣金收兵。
他却不知道陆宁远带回的总共只有这些人,再没有别的兵马,等得知之后,已错过了将其和刘钦聚而全歼的唯一机会,轻易放他们回城了。
再想围攻时,一来军粮不可支撑,二来顾虑着解定方那边援军将至,只得稍稍后退几十里扎营,百姓能外出就粮,睢州之围至此算是解了。
刘钦刚进城门,熊文寿已迎上前来,见到他扑地跪倒,高声道:“赖殿下神威,亲冒矢石,终于击退猾虏,拯此一方!如此大胜,实为数年之间所未有,若稍加展布,飙发电举,何愁不能摧此大寇,再铸河山!”
刘钦初尝胜绩,又出了胸中一口恶气,虽然最后因呼延震之事有一丝不快,但这会儿心情正好,也就不计较他言过其实,当众把马屁拍得这般夸张。
他抬一抬手,扶熊文寿起来,不肯据旁人之功为己有,加上还欲弥合其与陆宁远的关系,于是道:“幸赖靖方言而有信,以一旅孤军,在几万夏人当中来去自如,扰乱夏人首尾,才解今日之围。若非如此,我再如何以身犯险,怕也不能把夏人吓退。”
熊文寿脸上一僵,忙应:“殿下说的是。”
他当然知道睢州解围主要是陆宁远之功,更知道从这一战后陆宁远在刘钦这个当朝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面前就更加能说得上话,看形势是早把自己这个堂堂三品指挥使给甩到身后去了,如何能不着急?
更何况别人谁都能爬到他头上,就陆宁远不行,听刘钦言语之中对他这般抬爱,不免觉着十分刺耳,就想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谁知高帽送上,忠心表了,刘钦却不买账,他于是又道:“这些日来城墙多有垮塌,如今夏人攻势稍缓,臣这就去带人修缮,巩固城防。”
刘钦一愣,“刚才你也受伤了,先去歇歇,处理一下,我看夏人仓促间不会再攻城,不必那么着急。”
熊文寿感动道:“多谢殿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殿下身在此处,臣岂敢托大,万事必保无虞。等城上之事都安排下去,臣再歇不迟。”
刘钦见他如此忠勤,颇为嘉许,点点头让他去了。抬脚要走,见陆宁远往前跟了几步,像是想过来又犹豫,隐约记得上辈子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但一时想不起来是在哪。
若是放在那时,他只会视而不见,让他自己识趣离开,现在却顿住脚问:“你有什么事么?”
陆宁远顿了一顿,走上前来,“臣这里有军中良医配好的伤药,十分见效,殿下要用么?”
刘钦“唔”了一声,自然没理由拒绝,“好啊,那你着人拿给我。”他说着,忽然正正神色,“靖方,你又救我一次。”
陆宁远眼中像有什么一跳,因着他这一句,忽地鼓足了勇气,“伤药臣马上便拿来,请殿下先清洗伤口,臣……臣能给殿下上药么?”
刘钦没想到他吞吞吐吐半天,最后是为了说这个,疑惑地看了他眼,因为觉着太过奇怪,又猜不出他用意,没马上答应下来,只道:“先回府衙再说吧。”
他回到好久没回的住处,刚卸下盔甲,又脱掉里面的内衬,换上里衣,陆宁远就来求见。
因为城中的炭已经在守城时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会儿即便是刘钦这里也烧不上地龙,只置了个炭盆稍稍取暖。听陆宁远到了,他先罩了件外袍在身上,才让人请他进来。
刘钦坐在会客的花厅,一只手拄着桌子,听着门外响起那道特属于陆宁远的,一道轻、一道重的脚步。他刚刚在两军阵前想着什么来着?
陆宁远去而复返,如约而至,先破夏人后军,又穿过半边军阵,在弹指间的功夫与他两军会合,只是往他旁边一站,就好像立起一座城墙似的,让人平添几分胆气。
更不必提这些日相处下来,陆宁远沉着冷静,思虑周密,勇敢果决,一旦到了行伍之间,则更有一番平日里丝毫不显的豪气,这些无不为他所知,若他雍国果真有救时良将,舍此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