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2/3页)
虽然同为叛军,但扎破天部与翟广部其实大不相同。一者翟广与普通士兵衣帽相似,难以分辨,他如果奔袭入营,仓促间找不到翟广本人所在,让对方反应过来,不但无功,恐怕连脱身都难。二来翟广麾下士卒大多敢战、善战,不至于因长官被俘就马上人无固志,束手待毙,他就算足够幸运,一举制住翟广,后面怕也难以收场。
因此他想出奇袭的法子,却不惜冒着被发现的风险,绕过翟广,对距离城池更远的扎破天用,力图先破他一军,使之无法与翟广联合,然后再想法暂时击退翟广回城。
只可惜人谋不臧,漏算一着。先前被邹元瀚杀了五十多人的翟广军眷在城里生变,趁着陆宁远带出大军,城里只有邹元瀚所部数百官兵和临时招募的民兵守城的功夫,居然联合民兵,与城外翟广留下的攻城部队里应外合,重新夺下了鹅笼镇。
邹元瀚出城逃走,不知去向,陆宁远无城可进,心知贸然撤退恐怕会被翟广咬死,只得在城外扎下营寨,以待援兵。
他只有三千人,激战一夜之后,难免又有所损伤,如今孤军在城外,四周难有策应,独对翟广大军,形势已是不可谓不危殆,但若说他就此便走上绝路,却也为时尚早。
一来扎破天部已被他击溃,麾下士卒固然有部分转头就去投奔翟广,但主要大将都在他的手上,逃去翟广处的多是些下层军官,一时指挥不得大规模的作战,且留下来的可战之兵也远不及扎破天未败之时,两路叛军毕竟已经破了一路,兵马不像之前那般强盛。二来翟广部连日攻城,死伤极大,前一夜同他一战,又未讨去什么好,对他心怀忌惮,入城之后便没有急于向他发起进攻。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点。陆宁远出城之时,虽然没想到鹅笼镇会当夜便破,却对让邹元瀚一人守城并不很信得过,计算时间,朝廷援兵再有数日便到,索性将缴获的粮食分为两份,一份够麾下兵马五日之粮,随身携带,一份尽数发给守城民兵和其家人,既为了激励士气,也是防备将来发生什么变故,粮食落入翟广之手。
没想到当真派上用场。
他知道以翟广的为人,让他就地向镇中百姓征粮实难做到,那么翟广定不会在此地久留,死守这府库已被搬空的鹅笼镇,等官军四面合围。不出三日,翟广休整完毕,定要启程。
此时陆宁远若仍像上一世那样统领大军,只需要命人把守住几个主要隘口,再缩小包围,将翟广越困越小,就是困不住他,也可以在几处设伏,平定的办法不止一样。可现在他手里只有几千兵,又无坚城依托,在翟广面前仅能自保而已,如何破敌?如果他是翟广,该往哪里去……
一连两日,他不住派人出去探听叛军动向以及官兵到了何处,自己只闷在大帐当中,除去向斥候问话之外,对着地图一天也不说一句话。期间翟广交几次邀战,只由张大龙等人主持,陆宁远全未出面。翟广并未下定决心在此时同他们再打一场硬仗,因此几次攻击都是试探性质,规模不大,见陆宁远营寨实在难啃,也就没起硬吃了他的心思,保存实力以待后战。
马上到了翟广拔营的日子。翟广行军时,往往以老弱、伤兵、军眷居中,外布精兵护卫,而且一营一营井井有条,彼此呼应,首尾相顾,想要在他们全神戒备之下以三千人马击破他们,乃是天方夜谭。至于设伏,也不可行。他兵马暴露野外,已在翟广严密监视之下,稍一移动必被察觉,这样近的距离,不可能像之前翟广没注意到自己时那样行动自如。
看来只有放翟广走了,等待下一次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出现的机会……
就在陆宁远这样想时,却忽然峰回路转——邹元瀚没有被俘、被杀,也没有因为怕被追究败军之罪而就此逃遁,反而从大同镇收拢了一千来人,往这边而来。而北面德安、西面武昌的官兵昼夜兼程,据此已经只剩下一日路程了,只要拖住翟广,便可再战!
意识到这点,他毫不犹豫,即刻聚将议事,定下战略部署。
他麾下许多军官因之前都曾从军,遇见如此形势,人人都明白这是要打恶仗、硬仗,不但没有半点好处,白白损兵折将不说,到最后功劳可能还是旁人的,自己什么也捞不到,第一反应都是应该安然放翟广离开,以免赔掉老本。
需知他们这些在外征战的将领,不同于朝中那些老爷,他们手中权力与其说是来源于那个居于深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皇帝陛下,其实更多来自于自己麾下兵将。你兵多将广,朝廷就不敢动你,不但不动,还因为要倚靠你做事而上赶着哄你。你要是打散了队伍,没了作用,那就看吧,他们转瞬就要变脸,新仇旧恨一起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