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2页)

他一时没找到合适的词,说“觇探”似乎太过用心不良,说“瞻仰”又似乎马屁拍得太响,刘钦未必乐意,舌头一转,继续道:“都有所留意。因此陛下同解督麾下众将交往、招抚流民、坚守危城等事,臣都略知一二。”

“后来得知陛下率军突围,又回师解睢州之围,大败夏人于城下,既寒夏人之心,也壮我雍国之气。更重要的是,陛下杀成业时那一番话,非同寻常,已露雄主气象——”

他想了一下,还是甜起嘴带上几分夸张,“臣更是惊为天人。臣当时为旧主计,见陛下雄姿杰出,陆将军几战中的表现也颇不寻常,难免目之为旧主劲敌,不敢掉以轻心。射钩之过,尚祈陛下恕罪。”

他这“射钩”两字,用的是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而齐桓公又任他为相的典故,是在拿言语向刘钦抛媚眼。刘钦接下了,没有什么表示,但于他这样的人而言,不皱眉头就已经是徐熙赌对了。

睢州一战,他虽然不常对人讲,但心中其实一向引以为傲,只是无论是刘崇还是其他人,似乎都只把其当做江北百余战当中寻常一场,徐熙道出此战不寻常处,实在颇得他心。

而他斩杀成业,大多数人都只当他性情暴烈,在杀邹元瀚后,还有人把两件事放在一起,攻击他手腕残暴,没有储君之器,徐熙见识却与他们不同。一时间,刘钦对他多了几分认真。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头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轻轻敲敲,忽然掀起眼皮,问徐熙:“对刘骥这次的叛乱,你有什么想法?”

徐熙心思一转,马上明白自己刚才所言到底摸对了刘钦的心,对自己之前所为,刘钦竟似是已有不计较了的意思。他现在这样问,便是要试探自己是否对他忠诚,也是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对他有用,忙打起精神道:“陛下请恕臣直言,长沙王不过一跳梁小丑,不足为惧。”

他在回京路上,便已经听说了刘骥谋反的消息,虽然没人问计于他,但从得知的那一刻,他便下意识地在心中思索过此事,因此此时便显得对答如流,“太上皇一向属意陛下,人所共知,长沙王资质平平,在朝野素无人望,又以一省之兵,妄图对抗朝廷,未免太痴心妄想,天下之人,也未必响应。”

他这话没有什么新意,因此刘钦听完,什么反应也没有。但徐熙要说的当然不止于此,“只是长沙王既然敢斗胆兴兵,定然有所倚仗,京城之中定有附庸。陛下即位以来,以圣德更始,人心服仰,务在宁静,可难免有人自以为私怨结于陛下,战战兢兢,谋求生变,或可为长沙王所乘,陛下不得不虑。”

刘钦“嗯”了一声。这话是为他考虑不假,可说的也是他听过的,若徐熙再说不出来别的,他便要失望而去了。

徐熙一直偷觑着他,见他一脸平淡,便忽地抛出一人道:“辟英,先为陈执中一党,其人继邹元瀚而总领京畿驻军,因朝廷多事,始终没有能回地方,因此行止颇不得自由。”

“而其与陛下素无私交,无尺寸功劳于陛下,又是罪人党徒,统领此军日浅,又困于京城脚下,以臣度之,纵然陛下圣德天载,其也必以为利剑悬于头顶,难安其位。不安则思变,若臣所料不错,此刻他应当已受长沙王拉拢,意欲立功于‘新朝’,以保权势。”

“即便其尚按兵不动,观望形势,反心并不即露,但辟英一介武夫,终非大将之器。平定长沙之乱,定需倚仗其所辖之军,彼人多势众,若以少对多,他未必有措手处,一旦不能取胜,担忧陛下责罚,或是疑其有二心,也极有可能临阵倒戈。”

“况且如今国家多事,江北夏人尚虎视眈眈,若寇难不能亟平,恐北人乘隙违盟犯境,南北同时交战,顾此失彼,于我不利。因此与长沙王一战,必须战即胜、攻即取,辟英决不能为此。臣观江南中朝之将,能如此者,只有陆将军一人而已。”

“陛下若想早平寇难,必将此军委于陆将军,而当此之时若是为此,定然逼反辟英,卒生大变。臣虽不才,愿为陛下处置此事,不损兵卒,使陆将军安稳接管辟英驻军。陛下若肯用臣,臣即日便可往辟英营中。”

好一个即日便往!这是金蝉脱壳还是向他纳投名状?刘钦眼神乍然一厉,湛出冷冷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