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自刘骥起兵以来,湖南各地望风归降,偶尔有几县不肯开门,刘骥即发兵攻打。
他人多势众,士气又盛,听人建议,将自己封地财物尽数拿出来激赏先登将士,因此人人奋勇登城,往往短则一两天、长也不出半月便能攻克一地,其余各府县守军见他连战连捷,颤栗之间不知该如何进退,为着保全自己,只好也投降了事。
如今太上皇退位,太子登基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新皇的亲生哥哥一个在京城身死,还有一个在长沙起兵,除了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之外,还声称要为兄报仇。一时间,建康城内固然是波谲云诡,建康城外却也同样风云莫测。
建康城里已经办了大典、改元大赦,长沙王那边却还用着旧年号,集结了十万兵马,所过之处,简直漫山遍野,一望无际,人马过去之后,但见得土踏为石、草踏为泥,何等威风!于各地方官而言,实在是置身于生平从未遭过的巨变当中,晕头转向,谁也想不清楚该如何做。
因此有人奉建康朝廷为正统,坚守城池;有人见刘骥兵势广大,便转附于他;还有人实在不知该帮哪边,只欲在乱世之中保自己身家官位、或是保一县百姓平安,所以刘骥经过,便恭恭敬敬开门投降,却早想好日后一旦朝廷官兵来此,马上便换上朝廷旗帜。
很快刘骥便进入湖北地界,离建康愈发近了。因一路他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颇有天下无敌的气概。他出于自信,出于强弱分明、高下立判的形势,也出于要争法统、正人心的考虑,在这年的七月末,也就是刘钦即位的一个月后,他便自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愈发向着京城慷慨挺进了。
而在这时,建康的官兵也终于整顿齐备,向南进发。
出宫前一天,刘钦又去探望了鄂王。
他还没有习惯做皇帝之后,便要幽居深宫,轻易不能出来,一出宫城便要惊动半城的人,打扫净街、驱逐百姓、各样礼器齐备、所有禁军沿路把守、被他驾临宅邸的官员也要诚惶诚恐地做足一应准备。而是仍当成自己还是太子那会儿,想去哪就去哪,比起传人进宫,更喜欢自己去拜访别人。更何况鄂王是他叔叔,这次披挂出征也有救时之功,于情于理也都该是他去见鄂王。
他为了避免麻烦,这次是微服出门,谁也没有惊动,只带了几个侍卫。不知是不是振作之故,刘靖脸色比他之前见到时更好了些,刘钦见了,不禁稍稍放下一点心来,拉着他温言叮嘱一番。
他像这样温声说话的时候毕竟是少,就连鄂王都几乎没怎么见过。他是刘钦长辈,在他眼里,刘钦不是小时候那副叽叽喳喳、说话一套一套的样子,就是后来长成少年,城府深湛,每一出言必带机锋的模样,实在少见他像这样温声细语、不厌其烦地叮嘱什么。
他知道刘钦是担忧自己,不由被引出一腔柔情,看向刘钦的眼神,也俨然一个父亲看自己儿子。刘钦察觉了,愈发觉着言不尽意,又想再说什么,刘靖却道:“好啦,出征在即,不要这样的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说这话时,他仍抓着刘钦的手,于刘钦而言,这手掌已算不上宽大,几乎同自己一样了。他也不再婆妈,最后道:“这次随军的除了原本的军医外,还有两个太医,他们说什么话,便是我的话,叔父要听。”
周维岳认识的那个大夫朋友正在云游,到现在也没到京城,刘钦就让太医院里共推医术最好的两个太医随军出征,有什么事好及时照应。刘靖听他故作威严,皇帝架子也像模像样地摆了出来,颇为好笑,想要笑骂一句,“好你个小雀儿奴,现在骑到叔父脖子上了”,但话到嘴边,到底没有出口。
刘钦是他侄儿,但更是皇帝,从他即位那天起,君臣之分便划下道道来了。于是最后他只是笑道:“雀儿奴发下话来,叔父哪敢不听?”
刘钦也微微一笑,同他又说两句,便起身离开。
朱孝等在门口,见他出来,虚虚扶他进了轿子,问:“陛下起驾回宫么?”
“起驾回宫”这词于刘钦听来颇有几分陌生,加上这话从同他一向相熟的朱孝口中说出,好像更添了几分滑稽。刘钦在心里觉出一瞬间的好笑,面上却没什么变化,摇了下头道:“不,去潜邸。”
朱孝一愣,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有了故地重游的兴致,却也没有多问,放下帘子,让人起轿。
车架到了他潜邸,陆宁远已经等在门口。侍卫被提前打了招呼,见到是他,早放了进去,陆宁远却不往里面走,进去后只在门后不远等待,听见声音,又往前走了两步,几乎挡住了门,发现自己碍事,又往后退,让出门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