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2/4页)

越是如此,他就越是坚定了先除陆宁远,再图其他之心。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给狄吾报什么仇,也不为陆宁远这些天里叫他难堪了,而是他身为一军之帅,必须要为国家除此心腹大患。

常人对他弃山东于不顾,却以大军围困陆宁远这区区万把人,而且一围就是这么多天,颇为不解,有些人也有微词,暗地里说什么的都有。狄庆懒得同这些人计较,他们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换了他们在他的位置上,他们马上就也能明白,为国家计,这陆宁远是非杀不可的。哪怕多花些功夫,他也认了——直到今日。

陆宁远接到军报,没有说话,转手递给旁人。李椹第一个接过,看过之后,惊了一惊,正要递给下一个,霍宓已等不及了,从他手里一把抢过。

“夏人一路兵马已经走了?”

几人正在城头上,狂风正紧,士卒呼喊也正此起彼伏,霍宓这句声音不大,除了左右两人之外没人听见。李椹顿感事关重大,拉拉他道:“回去再说!”

陆宁远却摆一摆手,“再探再报!”

李椹知道,他是怕消息不准确,没说什么,心中却颇不平静。狄庆正是全力围城的时候,此时忽然调走一路兵马,是往哪去?莫非是判断他们就要突围,提前布置下的伏兵么?

他们怎么能预先估计出自己要往哪去?再说城里粮食尚足大军取用,他们可以在此时突围,也可以再咬牙坚持一阵,狄庆就如何能笃定他们要有所动作?

还是说,这个调动不是因为他们?

这个猜测一起,他心里不由跳了两下,转眼看陆宁远,仍是没什么表情的一副肃然之态,好像刚才那消息无关紧要。

接下来的两天,夏人的攻城还在继续。士卒的死伤已经很多,但毕竟有坚城作为依托,这么多天下来,将士们守城守得也都熟稔了,总还能保得人心不散。

这还是陆宁远去到江北练成此军之后,第一次打守城战。

将士们已同夏人野战过几次,若是两边人数相当,已经没什么可怕,但像这样龟缩于一隅之地,被大军合围,每天在城头上向下一望,夏人便黑压压如蚁如蝗,沿着城池攀援而上,这般场面,除去从最早的时候便跟在陆宁远身边的那十几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经历。

最开始的两日,守城的从将官到士兵,都还有些进退失据,但陆宁远逐一安排下去,一道道命令发下,各安其位之后,这样小一座城,马上便显得固若金汤起来。

城上四门由四营分守,又有人马居中调度,随时支援。城头每堞都有一人看守,临战时便加作两人,昼夜轮换,一有伤亡,马上便换另一人顶上。随军的弓弩、火药甚多,这些天全都派上用场,一俟夏人攻城,有时发石砲,有时发火弩,全看夏人用何种上城方式。

更有一样杀招,是拿圆木磨成外壳,内置火药、铁镞,外面留下一根引线。点燃后从城头掷下,到城下时引线燃尽,火发铳裂,着人立毙,杀伤夏人不知凡几。原本见夏人攻城而有几分惧意的士卒见了,无不放下心来,士气为之大振。

但城中物资毕竟有限,火药、铁器用完便再难补充,狄庆又迟迟不退,守城毕竟不如最开始那般容易。

到这几日,因为左右也难有探马突围出城,城中四门已用大木塞断,进不得进、出不得出,只夜里将一些探子缒城送出,能不能活着回来全看天意,城门却是已经封死了,以示决绝之意,纵然有人有心为乱,急切间也不能得手。

陆宁远日夜都在城头督战,主帅如此,其他将官也无人敢偷懒躲闲,已经十余日没人下城,屎溺都在城上解决。各处城堞在夏人急攻之下一有损坏,立时便要修好,许多百姓也结成民兵,送水送饭、送砖送瓦,这便一守就守到今日。

但自从上次那封情报过后,两日间又有新的消息——又一路夏军秘密离开了。这次有两个探子带回同样的口信,互相印证,似乎更加可信。狄庆是当真在调军离开!

只是他把人调走,是往何处去?莫非南边终于有了什么动静么?

得知消息时正是二更时分,李椹顾不得歇下,当即去找陆宁远。

陆宁远收到消息比他更早,两人对视一眼,彼此会意:一直等待的突围时机,或许就在眼前了。

因没有旁人在场,李椹开口没像平时一样叫他“陆帅”,激动道:“老陆,你作何打算?”

“如果消息无误,”陆宁远出于习惯,不敢掉以轻心,说话时仍留了几分余地,“应当是秦良弼部北上了,狄庆意图分兵邀击。”

“我也是一般想法!”李椹半喜半恼,“秦将军走得也太慢!半月之前他就该来了,偏偏拖到现在。这些天咱们白白死了多少人?再拖下去,不怕说丧气话,我都担心咱们想走也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