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第2/3页)
于是张大龙在前面开路,打扫干净,刘钦的车架在后面不疾不徐地走着,如此几日,等进入河南,就换了一样风景。
周维岳在此地经营一年,许多事情虽然无法立竿见影,但总归也是面貌一新,最大的区别就是一处山匪都看不见了。
张大龙原本为了找翟广的茬,派哨骑四出,瞪大了眼睛要揪翟广的小尾巴,结果气势汹汹地在前面扫了好几天,最后倒也无事发生。
在出发去宁武之前,刘钦就已经将行在置在开封数月,见此也不奇怪。
因为此前河南是雍夏两军争夺的主战场,许多百姓为避兵祸,都逃入了深山密林当中,留下许多无人耕种的田地。
当日朝廷为了吸引流民归田,定下国策:无论土地多寡,本省百姓这一年都无需纳税;若能证明是自己的土地,官府造册之后,土地即可归在自己名下,后续再有官司,一律不理;若有无主之田,即考贫富户口,授田于家贫者,自行开垦之后同样可以编入黄册。
周维岳主政以来,宵衣旰食,力行此政,引得许多流民返乡,更有人从江南千里迢迢举家返回。流民既少,匪患自平,更不必提翟广也在此地。
朝廷贴出的白纸、黄纸,什么利民、什么害民,他心中无不清楚,每有政令欲布于地方,还没施行,他见过之后,觉着不妥,就要周维岳上书;施行之后,具体情形如何,他常常亲自去看,看过之后,回来还是要周维岳代为上书。
幸而刘钦也不惮改过,此地人口渐渐充实,不复战事刚息时那般残破。
刘钦这次回开封,却待不太久,马上就必须返回建康。临走之前,见周维岳面容憔悴,要让他居家养病,却被周维岳拒绝了。刘钦无法,又觉着此地实在离不开他,只好答应,又为他写信请林九思过来。
林九思原本云游四方,行踪不定,一年多的时间里,却先后为刘钦、陆宁远、周维岳三人轮番救火,可说奔忙至极,殊乖本意。
但毕竟他与周维岳关系匪浅,写信时刘钦料想他应当不会不答应,故技重施,给周维岳的病情写得严重了几分。
安排停当,刘钦便启程返回建康。
他急着回去,倒并不是建康有什么大事。现在每有政务,都要送往开封行在,除去薛容与坐镇江南之外,大多数文武也随刘钦一起到了北面。刘钦急于回去,是因为要筹备一件大事——
天下已定,鸿雁北飞,他们这些人,也该是还于旧都的时候了。
之前受伤之后,有大臣上书请他开始修建陵寝,被刘钦峻拒,顺便还将刘崇已经建了一半的陵寝工程停了,气得刘崇好几天不和他说话。
大臣上书,只说什么“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刘钦却冷笑一声,当廷毫不客气地道:“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给驳了回去,只此一句,也没有更多言语。
什么金陵王气,六代豪华,他居于此地,实是含垢忍耻。要是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不过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
他在建康一日,就只是半个天子。就是他登基之初,所想的也是不管要打多久,迟早都要还于旧都,更何况那会儿他已经收复全豫和半个山东,中原已复一半,自然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寝修在建康。
只是迁都所需的准备太多,一时半会儿难以成行,理政之余,刘钦特意拿出一天,微服出宫,去了自己曾经的潜邸。一踏进去,不由大吃一惊。
许久不至,里面已经完全大变样了。
山水园林还是他在时的那些,可多了许多东西,这么大的一个宅子,里面居然显得有些拥挤了,一进去就好像挪不开步。
院子里多了各式各样的花卉,有的是栽在土里,有的是养在盆中,高低错落,但看来不是有意设计,而是种类太多,各自长得不同。
进到屋中,桌椅板凳全换了一批,都不是什么名贵的材料,雕刻得也不精细,这些东西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长成什么样子,用了什么料,所有都是圆角的。
刘钦思索一阵,隐约明白过来。
上一世时,他因为眼睛常常失明,所以屋中东西都置成了圆角的,陆宁远偶然拜访过他两次,居然就记了下来。
陆宁远不知其中缘故,大约以为是他喜欢,便记到了这一辈子。
前些年刘钦搬入潜邸,一应家居都是之前朝廷为他购置的,他所图不小,知道自己不会久居于此,于是屋中陈设什么都没换。
等他搬走,陆宁远就蚂蚁搬家,一点一点把家居换了一批,每一样都换成了圆圆的。
猜到此节,刘钦心里忽地一软,再看这被陆宁远塞得乱糟糟的的宅子,倒也温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