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寻人启事 叶薇决定将三家分店的开业时……(第2/5页)
消息传开后,骂声一片。
如果说八月沪市要发行九三年认购证的消息传出时,大家心里还满是对一夜暴富的期待,那么在抽签结果出来后,大家心中的幻想可以说彻底破灭了。
虽然算下来,八月那次认购证,中一次签也可以买六百股,就算股票上市后每股只涨一块钱,中一次签也能赚六百。
但要知道那次的中签率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买一百份认购证,都不见得能中一次签。
而一百份认购证的售价是三千,就算中了一次签,也就能买六百多股。现在股市不景气,面值一元的股票上市后能赚六七块都算不错的,更多的只能赚一两块。
所以就算花上三千买一百份认购证,且中了一次签,最后是赚是亏也不好说。
要是花了钱还没中,那更完蛋,三千块直接打水漂。
至于那些只买一二十或者一两份认购证的,除非运气逆天,否则投入的钱到最后也是打水漂。
所以购买沪市八月发售那批认购证的,几乎没有赢家。
吃一次亏就够了,现在时间才过去多久,沪市又要发售认购证,这是当他们都傻子呢?
不买,这次他们绝对不买!
大家嘴上嚷得厉害,发售期结束,销量见报,大家傻眼了。
这次销量不仅比上次高,还足足翻了一倍多,是上次销量的两倍不止。
这些人……脑子都瓦特了吧?
有人在心里嘀咕,但也有人觉得这次销量这么高,不会是因为有什么内部消息传出,但自己不知道吧?
只有一个人这么想的时候,形势没什么变化。
但这么想的人多了,慢慢就传出了流言,说沪市为了避免上次中签率过低的情况,这次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数量会比上次多,中签率也会大大增加。
流言传开后,那些上次亏了钱,这次没买认购证的人心思活动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几亿的认购证销量,参与抽签的公司得增加到上百家,这中签率才能勉强算得上高吧?
可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可能增加到上百家吗?
当然不可能。
虽然内地的公司都可以在沪交所上市,但上市不是公司说想就可以的。
首先,上市公司必须是股份制,所以国营企业想上市,必须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其次,就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效益不好,或者规模太小,也是很难通过审核的。
深市发展早,符合条件二的私营企业可能会多一些,但在内地,大多是私营企业规模并不大,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而国营企业中符合条件一的又不多,想要上市,需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像信德电器,光进行股份制改造就忙活了几个月,如果要上市,准备资料再提交审核,一套流程下来又是几个月。
所以国营企业想要上市,准备期少说一年半载。
而上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筹集到更多资金,但如果上市后股票表现不好,可能反而拖累公司发展。
去年股市红火,也才上市了五十多家公司,今年股市这么不景气,准备上市的公司数量增加到上百家的可能性不大。
再说了,听相关部门的意思,今年总共只发售两批认购证。
如果今年有上百家公司准备上市,八月那一次抽签,参与的公司就不可能只有十二家。
常理来说,就算这次参与抽签的公司数量会多一些,能翻一倍就不错了。十二翻一倍也才二十四家公司,发行股票数量也一样,翻一倍也才四亿多,勉强跟认购证销量打平。
上次发行股票数量比认购证销量高几千万呢,中签率也离百分之一相差甚远,这次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两个数据打平,这中签率还能涨?
因此,虽然传出了流言,但认购证的价格并没有涨起来。
认购证的讨论度倒是很高,不少人又开始怀念去年发行的认购证,而机械厂大院里那些低价卖了认购证的,则对李菊萍以及投机者们开启了新一轮的日常辱骂。
就在这时候,《沪市晚报》的广告板块,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刚看到这则寻人启事的标题时,《沪市晚报》的很多读者心里都冒出了一个“?”,想这不是广告板块吗?怎么改登寻人启事了?
顺着寻人启事标题往下看,他们明白了。
这确实是一则寻人启事,但又不是一则单纯的寻人启事。
这则寻人启事中寻找的人,是一九九二年二月到三月,于沪交所附近自由市场、机械厂家属院门口等地方,向杨、王两兄弟售卖过股票认购证的人。
而他们寻人的目的,是去年他们因为收购认购证赚到第一桶金后,下海经商赚了一笔钱,后来又机缘巧合接手了一处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