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十几位重臣跟在何元敬身后走进御书房时, 发现里面除了兴武帝,还端坐着一位起居郎。

起居郎隶属中书省, 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与朝政大事,像兴武帝主持朝会、祭祀宴请、观武狩猎以及接见外邦使臣等期间起居郎必须在场履行职责,而兴武帝日常消遣或是在御书房召见大臣,他便不喜欢召起居郎随侍左右,除非他认为有必要叫起居郎过来记上几笔。

今日兴武帝要商定储君人选,这等关系到下任帝王的大事,当然要传起居郎了。

人都到齐了,兴武帝单独给虽然比严锡正还年轻一岁但今年开始拄拐当差的礼部尚书谢训文赐了座,然后就让何元敬退出去了。

兴武帝的身后悬挂着大齐的舆图,他把椅子侧着放着, 扭头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舆图,再看向排成两列的臣子们,指着舆图笑笑, 道:“十八年了, 朕把大齐治理得还不错, 你们说是不是?”

众臣异口同声地道是,严锡正再单独道:“非臣阿谀,皇上的文治武功,毫不逊于秦皇汉武。”

兴武帝在别的臣子附和之前摆摆手:“左相过誉了, 朕可不敢跟秦皇汉武比, 朕当年起事为的是让那些跟我一样受前朝昏君奸臣残害的百姓们都能吃饱肚子都有安稳觉可睡,如今朕做到了,朕就算没辜负当年诸位与天下百姓对朕的信任,朕这颗心也就踏实了。”

“但这功劳不是朕一人的。”

说话间,兴武帝站了起来, 从文官这边的严锡正开始,一一回忆在场这十几位文武大臣的功劳,其中只有御史大夫聂鏊、礼部尚书谢训文是兴武帝登基之初提拔任用的前朝官员,只有工部尚书柳杞、刑部尚书林宪是开国数年后凭才干政绩升上来的新朝能臣,这四位都没有从龙之功,却有辅佐兴武帝稳固江山、利国安民之功。

剩下的左右二相、三部尚书以及雍王等武官全都是开国功臣、兴国功臣。

回忆了一圈,夸了一圈,兴武帝停在舆图前,拍了拍京城洛阳的位置,道:“大齐能有今日的国泰民安,是因为朕为之倾注了半生的心血,是因为有你们辅佐朕为之倾注了半生的心血,少了朕,你们未必能等到一个带着你们开创新朝的皇帝,可少了你们,光靠朕自己,朕也一定做不成这个皇帝。”

严锡正带着众臣跪了下去,双眼含泪:“皇上乃天命所归的救世明君,臣等既有幸得遇明君,岂有不鞠躬尽瘁为皇上效忠之理?先有明君赏识,才有臣等的涓埃之功,全都是为臣者的本分,万万不敢在皇上面前自傲。”

兴武帝:“都起来,今日这里没有君臣,只有朕与朕的一帮老友,谁敢再动不动下跪,朕撵他出去!”

等众臣们都站好了,兴武帝坐回椅子上,叹道:“你们可以谦虚,但你们肯定都跟朕一样,盼着大齐一年比一年更强盛,这总没错吧?”

众臣颔首。

兴武帝:“想让大齐强盛,既要有你们这样的贤臣辅佐,也需要有一位明君在位掌舵。那什么样的皇帝才叫明君?朕刚登基时还说不清楚,就知道要勤政爱民不能鱼肉百姓,理政理了这么多年,如今朕总算能说个明白了。”

“第一,明君得英明睿智,得知道天灾来时如何赈灾灾后如何治理防范,得知道外邦来袭时如何排兵布阵御敌打完了如何练兵强兵改进兵器,对不对?”

众臣纷纷道是,只有秦弘想到自己监国期间的无能与头疾,羞愧满面。

兴武帝注意到了,安抚长子道:“弘儿不必羞愧,你虽然不够英明睿智更没有迎难而上的魄力,但你能够请辞就说明你有自知之明,能甘愿为了大局舍弃唾手可得的帝位江山,光凭这点,朕也高看你一眼。”

秦弘:“……”

父皇好像是在骂他,又好像真的是在夸他。

兴武帝继续道:“回到明君上,第二,明君必须知人善任,每天那么多国事,光靠明君自己用不了几年就得累死,所以明君得有辨认能臣将才的眼光,让有能力的文臣辅佐治国,让有将才的武官练兵御敌,像永康那种为了金银什么官都举荐的,像弘儿因为信任亲姐就敢帮着举荐的,这样都不算明君之材。”

秦弘涨红了一张脸,大臣们也都不好吭声。

兴武帝:“第三,明君还得勤政爱民,否则一个皇帝再睿智再知人善任,他天天把那份睿智用于想方设法地偷懒享乐,今日斗蛐蛐明日睡懒觉,那他哪来的时间去处理国事去提拔贤才?时间一长,朝堂被权臣奸臣掌控,必然生乱。”

秦弘:“……”斗蛐蛐睡懒觉,父皇是在骂二弟三弟吗?

大臣们继续不吭声。

兴武帝:“最后,明君要有远见,百姓们可以只想着今年的庄稼收成,士兵们可以只想着今年的刀枪战马都还能用,明君得想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只有心里装着让百姓能得几十年的丰衣足食、装着让将士们能几十年都打胜仗的皇帝才不敢为一时的太平懈怠,只有时时保持进取之心的皇帝才能比开国之君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