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3页)
文臣们纷纷夸赞皇上这四条总结得精妙!
既然知道明君该是什么样的了,兴武帝靠到椅背上,对着这帮肱股之臣道:“来,都说说,朕的五个子女,哪个最有明君之相。”
五个子女……
严锡正闭上了眼睛,并且也想找把椅子坐下。
聂鏊眼角抽了抽,越老越薄的嘴皮子也动了动,暂且忍耐住了。
几位文官重臣这边就不说了,便是武官那边,皇上暗示得都如此明显了,吕瓒震惊地看向身后的张玠,张玠早已垂下眼帘,侯万中、薛业眼观鼻鼻观心,樊钟还是那副我虽然听着但我什么都不懂也绝不会插嘴的大大咧咧的模样。
众人或许是不想开口,或许是在等待恰当的时机,于是,多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的雍王最先张嘴了,难以置信地看着兴武帝:“大哥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五个子女,这可是选太子,有永康、麟儿什么事?”
兴武帝盯着弟弟道:“朕开创的大齐,朕辛苦半辈子才清除了内忧外患的大齐,朕要选一个能把大齐治理得更富庶强大的明君才放心,那朕看重的就只有明君之才,朕的儿子行,那就儿子上,朕的儿子没本事,那就朕的女儿来。”
雍王:“可……”
兴武帝:“怎么,朕还做不了大齐的主,当不了老秦家的主了?”
雍王长了一身硬骨头,别的事他可以听大哥的,这事他该说的也必须要说,且说得理直气壮:“大哥当然能做主,哪边都该由大哥做主,可我没听说过谁家会把家业留给女儿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大哥真让麟儿当储君,那大齐将来到底是姓秦还是姓张?”
说着,雍王毫不掩饰怒火地看向张玠。
张玠跪了下去,叩首道:“臣不敢干涉储君选立之事,臣只发誓臣一家绝无任何叛逆之心,求皇上明鉴。”
兴武帝没有免张玠的礼,也没有生弟弟的气,笑着道:“自然是姓秦,麟儿若为储君,她的子女都只会姓秦,张家若不愿意,朕绝不勉强,收回赐婚的旨意就是。”
张玠俯首道:“臣不敢,张肃能为皇家绵延子嗣,是他之福,也是臣一家之大幸。”
雍王:“呸!当然是你们老张家的福气,就算麟儿的孩子姓秦,他们也都是你们老张家人的种,我大哥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轻轻松松就被你们老张家的种抢了得了,你张家的祖宗九泉之下都要笑活过来了!”
兴武帝依然心平气和,甚至还能打趣雍王:“朕让你们从朕的五个子女里选有明君资质的,雍王直接就认定朕会选麟儿了,莫非在雍王心里,麟儿便是最符合明君的那个?”
雍王急了:“大哥你别笑!是,我承认麟儿最有明君之相,可她当了储君后大齐就要改姓张了,这样,大哥你选老三行不行?让老三当太子,麟儿做妹妹的给他辅政,老三最听麟儿的话了,他们兄妹俩一心照样能把大齐治理好!”
兴武帝看向众臣:“你们说说,咸王可否为储君?”
杨执敏看看左右,带了个头:“咸王殿下怕是做不到勤政。”
聂鏊:“岂止,臣观咸王根本无心政事,既无治国之心,又何来治国之能?”
坐在椅子上抱着拐杖的礼部尚书谢训文见皇上看了过来,无奈地摇摇头:“咸王纯善礼贤下士,可为贤王,当不起明君之重任。”
除了雍王,无人拥护咸王,故咸王被踢出了储君备选。
雍王:“老三不行,还有老二,老二这次直捣王庭,战功彪炳……”
严锡正连话都没让雍王说完,抬脚往旁边一跨,正色反驳道:“敬王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臣与贵妃娘娘屡次劝谏其专心读书敬王都置若罔闻,连臣等至亲都无法谏言,敬王若为君,定会闭塞视听一意孤行,大齐危矣!”
兴武帝看向兵部尚书谭士逊。
谭士逊瞥眼礼部尚书谢训文,只能秉公道:“敬王勇武,可为猛将,然其好谀恶直,确实如左相所言。”
兴武帝再看向陪着一双儿女去北伐的侯万中。
侯万中:“……北伐期间,公主明令禁止东西两路奇兵乱杀胡人中的老弱妇孺,后来臣听西路奇兵所言,敬王曾因遍寻胡人部落不得而动怒滥杀,军令尚不能令敬王服从,臣等若有谏言,怕是也无法说服敬王。”
兴武帝叹道:“敬王这点跟他王叔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得有人能压着他才行,否则他敢把天捅破,回头还要怪天不够结实。”
既然无人拥护敬王,敬王也被踢了出去。
雍王犹不死心,指向秦弘:“弘儿……”
秦弘扑通跪了下去:“侄儿无才且有疾在身,求王叔不要再害我了!”
成功让雍王闭了嘴后,秦弘再朝父皇道:“方才父皇所言明君之质,庆阳殿试时曾有治国十策如今又有北伐军功,是为文武双全英明睿智。兴武十一年庆阳举荐落魄举人贾方平为官,后贾方平推行政令有功,是为知人善任。庆阳跟随父皇南巡期间,白日问政于官,夜里著书启民,是为勤政爱民。《南巡游记》中,庆阳既有解决近年黄河水患之计,又有让凉州等黄土丘陵之地化为青山减少黄河裹挟泥沙之宏图大志,是为目光长远,故儿臣举荐庆阳为大齐储君!”